◎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北京市101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模块考试试卷(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歌哭(dàng) 折(qū) (chuàng) 动(chàn )
    B、前后继(pú ) 薄(fěi) 杂(wú) (lóng)
    C、丰姿约(chuò) 红(fěi) 帖(yù) (liè)
    D、潦草责(sè) 像(xiào ) 沌(hùn) 见(piē )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桀骜不训 殒身不恤 肆业 签署
    B、骇人听闻 肆无忌惮 屠戮 诬蔑
    C、按步就班 浅尝则止 砥砺 敷衍
    D、涣然一新 以身作责 苍茫 商榷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李是厂长的儿子,但张师傅并没有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批评起来总是毫不留情。
    B.他的那幅画经鉴宝专家证明了是赝品,昔日此画千金不换,今日却不名一文,真让人感叹。
    C.写文章,一定要删除没有必要的繁文缛节,讲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D.受国际成品油价屡创新低的影响,一些民营加油站率先调整了机动车用油价格,一叶知秋,国内油价普遍下调应该是大势所趋。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一线天位于石门后约200米处,窄谷两边是悬崖绝壁,似刀削斧劈,高不可攀,谷成一隙,天成一线,入谷寒气袭人,顿生________深邃之感。
    ②许多政府部门设立了投诉电话,以便与群众进行________。
    ③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________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A、幽静 勾通 蜷曲
    B、幽静 勾通 蜷缩
    C、幽僻 沟通 蜷曲
    D、幽僻 沟通 蜷缩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北京市101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模块考试试卷(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梁实秋,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包身工》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B、宋代散文名家辈出,“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均在此之列。
    C、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称,其手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3年,他领导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他在这次集会中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夫人之相  与:交往、结交
    B.终于尽  期:到
    C.夫以近  夷:平坦
    D.其能讥之乎  孰: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力足以至焉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不如善遇之  或寄所托
    C.然力足以至  于是余有叹
    D.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此余之所得也。
    A.死生亦大矣。
    B.而又不随以怠。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阐述了想要到险远之处,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B.文段一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文段二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快乐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D.文段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转为痛。
  •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任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非而是  类:好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闻之宋君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有闻传之者曰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3.下列语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庄)审之也
    B.舜以(夔)为乐正
    C.(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有闻(“吾穿井得一人”)而传之者曰
    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A.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作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北京市101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模块考试试卷(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 也不信 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 但 然而 竟 况且 更
    B.而 况且 然而 更 但 竟
    C.况且 而 但 然而 更 竟
    D.况且 而 但 竟 然而 更
    2.对这个文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从全文看,“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句话是承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徒手”请愿等事实而转折的。
    B.从全文看,“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这句话是承刘和珍等人“欣然前往”请愿等事实而转折的。
    C.“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因为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D.“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对派的警告,又有对生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
    2.________________,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
     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
  •   2008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这一年,总有许多的人和事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让我们温暖,或让我们遗憾,或让我们成长……
      请以“2008,让我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800字。
  •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 “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