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矿藏(zàng)   蹒(mán )跚   山巅(diān)   峨冠(guān)搏带
    B.玄(xué)虚   攻讦(jié ) 编篡(zuǎn) 碧血横(héng)飞
    C.菲(fēi)薄   犄(jī)角   筋络(luò) 摇摇欲堕(zhuì)
    D.蜷(quán)曲   烹饪(rèn)     伺(cì)候 冠冕(miǎn)堂皇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我时时_________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
    (2)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_________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积淀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3)2009年5月8日,一名12岁的伊朗男孩在伊内政部成功报名参选伊朗总统。不过根据伊朗法律,他不能通过资格_________。
    (4)时间不是消解剂,三十年的_________,鲁侍萍与周朴园的情感纠葛没有涣然消解,他们的不期而遇更集中地展示了人性的冲突。
    A、徜徉 以至 审察 功夫
    B、徜徉 以至 审查 工夫
    C、徘徊 以致 审察 工夫
    D、徘徊 以致 审查 功夫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全球变暖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却作壁上观,态度消极。
    B.在肖邦之家你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伟大艺术具有匪夷所思的威力。
    C.即使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某些传统文化也往往由于社会环境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限于孤芳自赏
    D.在州长仍旧仲裁及拒绝执行联邦政府法令而大放厥词的阿拉巴马,有一天,黑人男孩和白人男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手,情同手足。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B.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C.春节、清明、中秋等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谁又能否认它们是饱含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呢?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的趋势正加速进行。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创立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所谓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形式,它盛行于唐代,当时称作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由八句四联组成,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属于七言律诗。
    C.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有些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D.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雨果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福尔赛世家》等,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代表作有《草叶集》等。
  •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梁襄王:梁惠王之子。
    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发生战乱
    B.寡人之民不多  加:更
    C.就之而不见所焉  畏:敬畏
    D.天下莫不也  与:归顺,随从
    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移其粟河内  吾对曰:“定一。”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就之不见所畏焉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无如寡人用心者
    D.沛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做法,而是“欲擒故纵”,引他上套,向他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B.【乙】文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面临的矛盾,他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C.古代有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择的两文中,孟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D.两篇文章都彰显了孟子“治民之产,推行教化”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像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儿。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节选自《巴黎圣母院》)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节选文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台上的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要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请从中选取一个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父亲们”在听《四郞探母》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请以你自己的阅读或观赏体验谈谈艺术的感染作用。(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夜 雪
             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该诗为诗人谪居江州时所写。
    1.诗中如何描写夜雪之大?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景中有情,试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4)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5)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   “书香”文学社筹办一个“读书”网站,面向校园和社会。请你为网站刊头拟写两句话,表明网站的办站宗旨。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下面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1)5月7日20时08分许,富家子弟胡斌驾驶改装过的轿车在杭州市区竟飞速驶过路中的黄实线,在斑马线上,撞飞了正在过马路的谭卓,使其飞起四五米高,并摔落在20米开外的地方,造成谭卓当场死亡。
    (2)一篇题为《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发帖者随时更新事件的最新动态,引来大批网民发表对飙车族的留言,回帖超过1.4万条。
    (3)谭卓,25岁,2006年从浙大毕业后留在杭州,进入了一家通信有限公司工作。谭的同学和同事介绍,谭卓在浙江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表现都十分优秀,近期正准备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出事后,谭卓父亲的泣诉:“赔我1000万又怎样?1000万换得回我的儿子吗?” (4)不久,杭州飙车案的事态扩大,进而演变为全国关注的公共话题。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下,杭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表态,表示要严查此事。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50个字)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流传着许多关于“让”的名言。《论语》说:“当仁不让于师。”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俗语说:“让人三分风光月霁,退我一步海阔天空。”
      请以“让”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