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年度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赞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连篇累牍,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大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扬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郡不加寻察,结竟其罪   ②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B.①尝哀泣外门,谢病去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C.①宜戮讼者,谢冤魂     ②非挟太山超北海之类也
    D.①即刑讼女祭妇墓      ②太守归宾客从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盂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 翻译下列语句。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年度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名篇名句默。
    (1)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前。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敛(jū) 玲(ē) (lǐn) 蓊郁郁(wěnɡ)
    B、废(téi) 山(tuó) 永(jùn) 以万计(shù)
    C、如(pì) 子(chuán) 荣(zhāo) 浑沌沌(hún)
    D、韵(qí) 腻(xì) 鱼(lú) 千里迢(tiáo)
  • 下列句子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义罢了。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度着。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丰致了。
◎ 2009-2010年度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的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家电下乡”政策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也为城乡的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真是一个一箭双雕的事情。
    B.杨振宁教授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邀请,来为广大师生做学术报告,他的大家风度和博采众家的讲话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C.随着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蔓延,全国的大中小学校都成了重点防控的单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各校都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
    D.上海世博会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现代化的高科技元素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让这座大都市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税费改革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 改革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给凤阳小岗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为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立和完善多层次 住房体系,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C.“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小,尽快重建家园,全国各地万众一心地共同奋战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关爱。
    D.著名漫画家丁聪用他手中的一支画笔。一双冷眼、一付热肠,在那方寸之间,在黑白之间向我们诉说着他对沧桑历史、市井百态的独特解读。
  • 下面的对联以《荷塘月色》为上联,请拟写下联。
    (1)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以下的句子,以“荷”为题写一段话。
      “梅”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有人赞其香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人赞其品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要求:引用古诗文,7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