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新人教版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 “唐诗论坛”有删改)
    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有言贤者 闻道也,亦先乎吾
    B、困平城 转徙江湖间
    C、季布项籍用 身死人手,天下笑
    D、独以己私怨求一人 蚓无爪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元代王冕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形象(植物名)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3)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 2009-2010学年度新人教版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便这篇小的构思显的很巧妙。
    (2)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三个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窘迫”。
      表面原因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次原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的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不脱离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C.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划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刘先林在严冬却窗户洞开,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喜好,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修边幅,但,是一个奇才。”除了“不修边幅”外,上面这则通讯能印证其他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精彩纷呈,很有特色。
    C.刚工作时,他可谓 “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打架,不一而足;现在,他已是单位的“先进职工”了。这不正印证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吗?
    D.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乐此不疲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B、通过在中国的几个月的生活,我已经把这一点感觉到了。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博物院、鸟巢与水立方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采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 2009-2010学年度新人教版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带序号的一组句子填入语段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源头的,三者的相似之处就是讲究心灵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一同构成了汉民族生命体系内的价值观和信仰。
    ①追求“乘物以游心”
    ②这体现着君子的道德和精神
    ③其意义是真正看见自己的心
    ④儒家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⑤道家重视内心的活动
    ⑥佛家讲的是“觉悟”
    A、③⑤①②⑥④
    B、④②⑤③⑥①
    C、④②⑥③⑤①
    D、⑥②④③⑤①
  • 下面是一首题为《门》的诗歌。请在横线上补写有关诗句。要求想象合理,并与相关句子一致。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勤劳把贫困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牟天宇给于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多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于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 日

    ① 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② 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③ 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发现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小村庄。它紧靠一片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可是奇怪的是,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肯·莱文问那里的人: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原来他们尝试过多次,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来。肯·莱文当然不信,他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儿的当地人,让他带路,走了十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原来他们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没法准确地判断方向,所以他们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肯·莱文告诉阿古特儿,你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七颗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来,阿古特儿就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如今那里成了旅游胜地,那里树着一座阿古特儿的铜像。
      走出沙漠,我们就可以让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旅游胜地;走出大山,我们的视野前面可能就是一马平川;走出失败,我们就可能到达成功的山岗;走出阴暗的心理,我们就可能让阳光洒满心田。
      请以“走出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之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