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3月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通(jí) (jiē) (bìng) (cháng)
    B.拨(xián) 序(xiáng) 牧(chù) 识(shěng)
    C.字(tiè) (wéi) 血(shǔn) 墙(mò)
    D.龙(jiǎo) (zì) (sāng) (jì)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峥嵘 影牒 霓虹灯 闲情逸致 渚青沙白鸟飞回
    B、晶莹 万壑 一炷香 扪心自问 飞湍瀑流争喧豗
    C、数罟 九洲 峨眉巅 默守陈规 呕哑嘲哳难为听
    D、幅射 坐落 蛤蟆陵 陈词烂调 金就砺则利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
    [     ]
    ①在本次服装节的模特表演赛中,她风光________,魅力四射。
    ②据美味思副食公司总裁________,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并没有________渲染,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双方互访,促进了关系的 缓和并进而走向合作。
    ④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________是对台海地区_______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十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B.实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C.实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D.十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找工作的事嘛,目前还八字没一撇,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法?我也不是不尽力呀!
    B、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经老师这么一讲,我们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C、“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为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国计民生大问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D、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球炎黄子孙弹冠相庆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拟定了一组《重振国学》的讨论题。
    D、新中国的历史上无法抹去这些名字: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杨利伟……等等,他们伴随着我们走过泥泞,走过贫穷,走过幼稚,走过光荣。
◎ 2009年3月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B.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C.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释: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后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宗伐晋  从:跟随
    B.至栾城   崩:指古代帝王死
    C.翰之曰   数:屡次
    D.不可杀   专:专擅,独断独行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从赵德钧援张敬达河东。 ②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B.①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兵围其第。 ②申之孝悌之义。
    C.①未几谋亡归,追骑所获。 ②冰,水之,而寒于水。
    D.①宜以中国人治 ②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     ]
    ①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以是亡耳。”
    ④入汴,诸将……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虽得之亦将失之。”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辽太宗非常器重张砺,当辽太宗了解了他想逃回后唐的原因后,杖罚高彦英并向张砺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让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谏。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在恒州时,仇家萧翰想杀他,而麻答却要保护张砺。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及使失所而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________”之称。杜甫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__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 2009年3月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2.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 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续写一段话。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诸花,则_________________。
    ①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宋国国君宋襄公得知伯乐善于相马,就让伯乐寻觅了一匹日行千里的骏马。宋襄公得了千里马,经常骑着它打猎、出巡。但觉得这千里马不听话、难驾驭。一次宋襄公居然被马摔了下来。襄公大怒,就把千里马送去耕地、拉车、推磨,让伯乐再找良马。伯乐用心揣摩,也不知襄公想要怎样的马。这时,皇上选千里马的消息传到了正在拉磨的驴子的耳朵里。于是驴子就去找伯乐,送上了一锭大大的金子,并请伯乐大吃了一顿。伯乐就把驴当作千里马推荐给了宋襄公。宋襄公很喜欢温驯的驴子,驴子也真善解人意,驮着宋襄公吃遍了茶楼酒肆,逗得宋襄公心花怒放,连连称好。
      一日,宋襄公与驴子在树林里遇上了老虎。宋襄公大惊,跨上驴背想逃。可是那驴子哪里还走得动?老虎扑来时,宋襄公才想起不该让千里马去耕地、拉车、推磨。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