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袅(niǎo)娜 敛裾(jù) 涸(hé)辙 媛(yuán)女
    B.霎(chà)时 一椽(yuán) 面颊(jiá) 混沌(dùn)
    C.隽(juàn)永 蕈(xùn)菌 吞噬(shì) 渺(miǎo)茫
    D.蓊(wěng)郁   脉(mò)脉  瞥(biē)见 弥(mí)望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消受 斑驳 丰姿 悠远 偃苗助长
    B.颓废 攀缘 箫瑟 抱复 疏疏落落
    C.喇叭 骄弱 移徙 缥渺 慢不经心
    D.文身 黯淡 玷污 云霄 繁茂苍绿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大学里_______的岁月。
    (2)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_______了受压抑者的共同的思想感情。
    (3)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关于国际足联在比赛中蓄意______________韩国的一切指控都是没有依据的。”
    A、度过 沟通 偏袒
    B、渡过 沟通 偏袒
    C、度过 连通 偏向
    D、渡过 连通 偏向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C.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留之际 
    B.欲盖
    C.天大谎  
    D.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
    B、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凌:超越
    C、鱼虾而友麋鹿 侣:意动,以鱼虾为友
    D、苏子愀然,襟危坐 正:整理
    2、下列划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吾祖死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在哉 沛公
    C、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朝济而夕设版
    D、侣鱼虾友麋鹿 秦师轻无礼
    3、下列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客有吹洞箫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何为其然也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翻译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2、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不见复关,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诗经·氓》)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 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但不能脱离材料。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800字左右,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