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争论和政治博弈
      在现代国际社会,对任何一个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哪怕是所谓最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都不可能不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减缓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地球居民的诉求,但如何减缓则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隐藏在这些具体利益背后的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现实需求。这就决定了科学与政治成为影响气候谈判的两大基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第一次现代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人类对气候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研究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几十年来,世界科学家中多数人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科学事实。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得出结论:“20世纪中期以来,大多数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观察表明,气候系统变暖是由于人类温室气体集中排放在大气中累积的结果。”
      虽然科技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比如,欧盟国家认为,到2050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而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幅度将远远高于全球,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将使冻土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甲烷气体的大量释放又会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温--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使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随着气候系统的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将发生变化,这将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正如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所揭示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因而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仍然存在着众多争论。
      如果说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那么在政治上,各方所争夺的无疑是制定规则的话语权。《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其“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了“碳交易”这个概念。“碳交易”概念由于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是也因为西方国家借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广受批评。在以往的气候谈判中,各国往往对远景目标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对于具体的实施计划则激烈争吵,可以说对于气候话语的争夺背后是政治权力的斗争。由此可见,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弈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时必须认真面对的。(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减缓气候变化是现代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课题,它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利益以及方方面面的现实需求,因此政治影响气候谈判已是一个基本事实。
    B.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科学家中多数人所承认的,并且有机构得出结论说,几十年来的观察表明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C.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如何在无意中改变地球气候并不是气候研究的重点,现代环保运动也未兴起,全球气候变暖也没成为科技界的基本共识。
    D.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使冻土地带中冰封的甲烷气体释放,大量释放又使气候系统进一步升温,随着升温,全球的洋流和季风也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全球水资源分配的格局。这已有的实际过程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信心十足的政治家不同,科学家认为全球温度的迅速上升,造成了北极地区的进一步升温,然后又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全球升温控制的目标成为“科学幻想”。
    B.“在科学问题的争论上至少是大家在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表明科学家在诸如升温控制目标能否实现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C.“碳交易”概念受到好评是因为它具有灵活减排的效果,但灵活减排的弊端是西方国家借此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购买碳排放权以支持自己奢侈的消费方式,同时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D.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国际社会各方争夺制定规则的话语权,这表明人类解决气候问题时除了科学争论,还存在着政治博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不可能有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
    B.欧盟国家认为,到2050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这一长远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但事实上,影响气候变化的自变量多不胜数,升温控制目标能否达到尚存争议。
    C.《京都议定书》“cap and trade”(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的原则创造的“碳交易”概念,有利于西方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并不是这个概念本身造成的。
    D.在以往的气候谈判中,对远景目标,各国往往态度明确、高调频弹,但涉及到具体的实施计划时,则争吵激烈。这种科学上的争论和政治上的博弈,充分展示出减缓气候变化 的必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少孤,与张竦伯松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谪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谪。”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谪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
      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沾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废。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坐云。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由是起为河南太守。既至官,当遣从史西,召善书吏十人于前,治私书谢京师故人。遵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河南大惊。数月免。
      久之,复为九江及河内都尉,凡三为二千石。而张竦亦至丹阳太守。后俱免官,以列侯归长安。竦居贫,无宾客,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而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先是,遵常谓张竦:“足下讽诵经书,苦身自约,不敢蹉跌,而我放意自恣,浮沉俗间,官爵功名,不减于子,而差独乐,顾不优邪!”竦曰:“人各有性,长短自裁。子欲为我亦不能,吾而效子亦败矣。虽然,学我者易持,效子者难将,吾常道也。”
      及王莽败,二人俱客于池阳,竦为贼兵所杀。更始至长安,大臣荐遵为大司马护军,使匈奴。单于欲胁诎遵,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遣还。会更始败,遵为贼所败,时醉见杀。(节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涉传记,于文辞——赡:富足,充足。
    B.遵几,口占书吏——冯:通“凭”,靠着。
    C.足下诵经书,苦身自约——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D.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会状——期:约会。
    2.以下句子中,分别表明陈遵“放纵不拘”和“富有才华”的一组是(     )
    A.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 复为九江及河内都尉,凡三为二千石
    B.而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C.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 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
    D.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 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遵为人放纵不拘,张竦清廉节俭,二人虽操行不同,却互相亲近友爱。文章多次拿张竦和陈遵对比,衬托出陈遵“放意自恣”的性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陈遵热情好客,大宴宾客时,把客人的车辖投入井中,不让他们离开。一位刺史和尚书有约却无法脱身,只得去拜见并请求陈遵的母亲,才得以从后门出去。
    C.陈遵在公府为官的时候,每日喝醉酒后才归来,官署的事都耽误了。官署旧例,如犯错满百将被罢官,陈遵最终被罢官。
    D.陈遵虽放纵不拘,好酒任性,但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受到王莽和匈奴单于的赏识。但在最后,还是因兵败时酒醉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单于欲胁诎遵,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遣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1.“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请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本诗的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3)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公务员之死(俄)
    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前后进行过多达四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卑怯与悲戚。
    C.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家对思想庸俗、生活委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E.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小公务员之死,有人认为这完全归咎于黑暗的俄国社会,也有人认为这源于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小公务员自身的“自卑情结”,你认同以上哪一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与人民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了。
    B.就语文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等量齐观
    C.这个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大厅非常宽敞,我们走在里面,感觉脚步声就像空谷足音一样清晰响亮。
    D.苏轼是一位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文人,这一点让许多后来人无法望其项背,从内心钦羡不已。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政协长春市十一届二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338件,其中委员提案297件。
    B.从2010年开始,本市将逐步实行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医院,进一步简化转诊手续,最大限度方便农民。
    C.人民出版社首次披露,16年来作家贾平凹多次向中央申诉,他的作品《废都》终于被解禁,重见天日。
    D.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新政影响立竿见影,二手房交易量骤减二倍以上。
◎ 2010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尽管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念极为淡薄,没能留下多少史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等。 ,但源出佛世的传述,其中叙述的佛陀事迹尽管不无出入,而大体轮廓基本一致。
    ①在众多佛经和记述佛教戒律制定原委的“律藏”中,有多处关于佛陀身世的自述和佛陀言行的记录
    ②这些文字写成于佛陀逝世后几百年间,难免经过后人润饰
    ③但佛陀的生平,还是有不少文字记载,可以说是他同时代的世界伟人中生平事迹记载最为详悉者
    ④(英)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说,佛陀“有力的人格在印度文学中留下了比任何其他导师或君王更鲜明的形象”
    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
    A.③④①⑤②
    B.⑤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⑤
    D.⑤①④③②
  • 把下列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性格”下定义。
    ①性格中包含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②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③这种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
    ④这种特征比较稳定并具有核心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份某市建筑行业瓦工需求状况的资料,请根据这份资料的内容,概括出两点结论。 (每点不超过20字)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预计)
    2010(预计)
    瓦工需求人数(万人)
    8.1
    12.2
    14.5
    18.8
    欲就业瓦工人数(万人)
     4.8
    8.3
    14.1
    17.9
    23.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倾听他们的回答了。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 ,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