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语文常考基础题练习三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面鸟
    高军
      怎么就越来越多呢?张老三常衔一柄竹杆的黄铜烟袋锅,在夕阳滑下山去的意境里。吧嗒凡口,嘟囔几句。在脸前的悠悠青烟里,向山下猛盯。
      从年轻时就过上了看山的日子,不知不觉中,40多年过去了,竞因此也未找上个女人过生活。以前,山林茂密,野兽出没,飞鸟不时地掠过蓝蓝的天空。眼下,除了山下的人多了以外,树、兽、鸟越来越少了,稀了。
      在山下,一遇见人,他就问,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
      看好你的山就行啦,别瞎操心了。人多了好啊,人多旺盛啊。人说。
      好……好?他睁着大眼,直直的,愣愣的。
      不好你别做人啊,不就少一个啦。人话里的刺亮起来,利起来。
      他问,不做人做什么?
      做狗做猪,做牛做马。人用手向周围一划拉。爱做啥就做啥呗。
      是的,人是太多了,是不能再做人了。他紧紧地皱着眉头,心里认可。
      沉默了几天,抽出了一大堆烟灰后,他觉得还是做一只鸟好。
      谁知这么一想,他真的化作了一只鸟,飞上了天空。他很奇怪,怎么说飞就飞起来了。扭头一看,两个胳膊变成了两只翅膀,上面长出了长长的羽毛;两条腿也变成了鸟腿,细多了;且长出了尾羽。
      他一边飞翔,一边想,这样也太好了,太好了,地上这么多人,如果人像我一样化作鸟,人不就少了。这样,鸟不就多了。
      他感到年轻了许多,心里又朦朦胧胧地有了想找老伴的欲念。发现鸟类,他就飞去合群。但他一降临,鸟们就呼的一声,飞走了。他的高兴化作了苦恼。
      这日,微风和煦,艳阳高照,他正在树林上空飞翔,猛听嘭的一声枪响,一缕青烟在不远处升起,“呱--”一声凄厉重重地摔在地上,美丽的鸟儿在地上抽搐,血正往地上渗,一片殷红。
      他快速地向下飞去,想赶快帮帮这只受伤的鸟儿。
      你、你……受伤的鸟惊恐地张大眼睛,里面满是恐惧。
      别怕,我们是同类,我只想救你。他说,我是来救你的啊。
      你怎么长了一张人脸?你是人装的。求求你快走开,别再伤害我啦。我不指望你救我。正是你们人类刚刚用枪打伤了我。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
      你快走啊。受伤的鸟儿浑身哆嗦着,歇斯底里地吼了一声。
      他只好飞了起来。
      他发现,下面几个扛猎枪的人正在快速地向四处搜寻。一个人突然发现了他,你们快看,天上飞的是什么?一齐抬头,啊,鸟,稀奇,人面的,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玩意儿。
      几管猎枪同时举了起来。
      他看到,几只黑洞洞的枪口跟着他慢慢移动……(选自《山东文学》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老三看山看了四十多年,他喜爱茂密的山林和山上的鸟兽,面对人越来越多了的现实,他感到困惑不解。
    B.本文用了对比的写法,张老三对人越来越多的操心体现了他与其他村民的不同,他思想觉悟高,其他村民却麻木迟钝。
    C.张老三变成了鸟,却不能被鸟所接纳,是因为他长了一张人脸,鸟儿害怕再一次受到人类的伤害。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黑洞洞的枪口”象征着人类还在通过不断地残杀异类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使自我不断膨胀。
    E.这篇小小说亦真亦幻,虚实结合,表现了对社会人满为患,生态失衡的忧虑。
    2.“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语文常考基础题练习三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典狱长说:“你明天可以出去啦,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三小时后,他回到自己住处,从墙壁上的洞里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件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
      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
      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和安娜贝尔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姊姊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
      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阿加莎关进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呻吟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他把手提箱打开,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阿加莎几乎吓瘫了。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 “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1.根据文意,解释“古怪的柔和的笑容”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工具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结尾,本·普赖斯放弃逮捕吉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本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语文常考基础题练习三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确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文中说“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请分条简述人们想到大自然中寻找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对人的称呼,既称“城市人”,又称“文明人”,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简述标题“遥远的自然”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