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一中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花鼓 信封/芝麻 养妻子/六兴旺
    B.幅/狭 葫芦/罐车 精竭虑/食壶浆
    C.璨/残 发财/遭祸 媒之言/真知
    D.梧/洋 防着/河岸 壮成长/勤能补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红极一时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引起电脑使用方式彻底革命的新设备。不过,早在23年前,《星际迷航》的艺术家们已经想象出了iPad最初的原形
    B.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失之轻率。
    C.就信誉而言,国内乳企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那种试图以精巧的危机公关重新唤回公众信任的臆想,都不过是自欺欺人和可耻投机。唯有孤注一掷,重塑金身,或许才有可能重拾信誉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D.9月底一读者匿名向本报爆料称,花都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刘荣福以休假名义到美国旅游,至今一月有余,久假不归,而工资奖金照发。该事件被披露后,引起了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B.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C.以色列军方一位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几天前就开始占领了靠近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两个黎巴嫩村庄中的阵地。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 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 2011年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一中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蔓草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足踏——分开
    C.舆者坦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芜没十之七矣 故蹊径可寻
    B.访众僧 委舆
    C.过此山势陡仄 越数十步,蔓草渐稀
    D.至崖反者 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唐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6):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3.“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一中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锁在箱子里的思想
    杨汉光
      爷爷是个人人崇敬的思想家,我从小喜欢读他的著作。中学毕业时,我很自然报考了文科,准备将来和爷爷一样,做个思想家。爷爷却皱起眉头说:“做思想家有什么好?还是考理科,学点实在的东西吧。”
      我不听爷爷的劝告,最后还是坐到大学的教室里,学起哲学来。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痛苦地发现:爷爷其实是个毫无思想的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思想。
      四年大学的重头戏是写毕业论文,我鬼使神差地想写爷爷,题目叫《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看着这个题目,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把提纲拿给指导老师看。他还没有完就跳起来:“你疯了!如果你敢写这个论文,我就不认你这个学生。”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怎么能只贩卖别人的思想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暗中继续写那篇《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写成后,我起了个“小丁”的笔名,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一直寄到第八家,才成功发表。文章登出来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我,更多的人维护爷爷,两派激烈争论。我自然冲在最前头,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参加论战。我对爷爷太熟悉了,每篇文章都打在他的七寸上,弄得爷爷的追随者暴跳如雷。论战正酣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说爷爷想见我,叫我马上回去。
      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家,爷爷在书房里,他说:“小丁同志,请进来。”
      我走进爷爷的书房,忐忑不安地问:“爷爷,您怎么知道小丁是我?”
      “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啊!”爷爷坐在太师椅里,他瘦多了,脸上的皱纹折叠得厉害。爷爷的目光也大不如前了,好像两把燃烧了八十年的火炬,正在渐渐熄灭。一向强大的爷爷,转眼间成了个可怜的老头。看得出来,“小丁”同志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爷爷说:“我拿样东西给你看。”他从太师椅里站起来,可身体一晃,踉跄了一下。我赶紧伸手去扶爷爷,没想到爷爷轻飘飘的,我没用多大劲,就把他带离了地面。
      我难过地说:“爷爷,您太轻了。”
      爷爷指指书柜顶上一个大箱子:“把那个箱子拿下来。”
      打开箱子里面是爷爷的手稿,满满一箱。爷爷抽出一叠手稿递给我:“你看看。”
      我才勉强接过手稿,敷衍说:“好,我拿回房里看。”
      爷爷猜透了我的心思:“你现在就看。”
      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读爷爷的手稿。出人意料的是,爷爷的手稿和他出版的那些著作竟然完全不同,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我越读越佩服,最后彻底投降了:“爷爷,您太棒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爷爷的手稿。爷爷是个真正的思想家。
      这么好的手稿,为什么不拿去出版呢?我疑惑不解,爷爷淡然一笑:“正因为没拿去出版,我才能活到今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你一个读者,已经是破例了。”
      把一生的成果锁在箱子里,这样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不同?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无论如何要拿他的手稿去出版。爷爷只好让步说:“好吧,但你要让我最后修改一次。”
      当晚,爷爷在书房里修改手稿,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出来。我怕他累坏,就去看看。推开书房的门时,我惊呆了。爷爷坐在太师椅里,面前是一堆纸灰,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未烧完的手稿。
      “爷爷,您怎么把手稿烧了?”
      我连问几声,爷爷都没有回答。摸他的额头,冰凉,爷爷已经去世多时了。
      我把地上的纸灰捧回箱子里,锁好,那是一个思想家不敢让人知道的思想。
    1.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爷爷,您太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您太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设计“我”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看待爷爷的这种处理世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13)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日
      [注]本文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不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新成立一个文学社,取名为旭日文学社。现面向全校学生遴选一位文学爱好者担任社长。如果你有意参加校团委组织的“面试”,你将如何向负责遴选的老师申述自己的想法呢?
      请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要求语言连贯,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动训练中讲究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确定训练任务、内容、手段、方法和训练负荷的“区别对待”原则,忌一刀切的“一视同仁”;待人处世中,我们反感有歧视性的“区别对待”,渴望被“一视同仁”地对待;商家喜欢“区别对待”消费者,消费者希望商家提供产品、服务上能“一视同仁”……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其看法,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