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广西省柳州市柳州二中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奇(pā) 含英华(jǔ)  邻(bì) 自足(jǐ)
    B.管(jǐn) 风驰电(zhì)   染(xuàn) 顿开(sě)
    C.下(zài) 博闻强(zhì) 情(shān) 十寒(pù)
    D.块(mú) 抛头面(lù) 席(yán) 未雨绸(móu)
  •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瞧,9岁的林妙可旁若无人地轻唱《歌唱祖国》,她那可爱大方的形象,那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B.王瑞起的散文《点击经典话语》真可谓石破惊天之作,他在文中对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一些流行的经典话语提出了质疑。
    C.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由英国导演丹尼·鲍尔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八项大奖。
    D.在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个人整齐地排列起来,整齐地击着大鼓,做着整齐的动作,那如雷贯耳的声音震撼整个“鸟巢”。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昨天,中国各地的67名律师组成公益诉讼志愿团,在京召开发布会,称准备起诉法国拍卖方追索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宝——鼠首和兔首。
    B.中国联通16日启动“手机下乡”活动,即日起,在中国联通营业厅购买“家电下乡”指定手机,不仅农民可享受政府13%的购机补贴,还可享受中国联通的话费优惠。
    C.第24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D.去年12月18日,省教育厅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失业返乡农民工随返子女入学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___________。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②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③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④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A.④③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 2010年广西省柳州市柳州二中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 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6.4亿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1.6亿美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1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3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顷甜高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迭1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后备土地。(节录自2008年6月8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
    A.玉米、甘蔗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C.沼气、乙醇
    D.薯类、甜高粱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D.在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今天,人类主要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同时尝试使用其他各种能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攫型部郎中。奏堕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_______,胡不归?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达则兼济天下,_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 2010年广西省柳州市柳州二中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昊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的标题新闻,不超过18个字。
      问题奶粉、伪劣药品、恶性矿难……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是近一段时间百姓的心头之痛,也成为陆续抵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这使代表委员们感受到国家对治理安全问题的决心和信心。“该下狠招从根本上破解安全事故的症结所在!”代表委员们在接受新华社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遏制令人寝食难安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监管防控体系,强化问责力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段话,写出普京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潜台词。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写上恰当的两句话,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生如品茶。第一道是苦茶,人生难免有艰辛,筚路蓝缕是事业的根基;第二道是甜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道是回味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