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lù) (jiè) (mò) 不省所(gù)
    B.尚(xiǎng) 年(ěr) 难(lí) 月割(xuē)
    C.问(jí) (xǔ) (qìng) 摩肩接(zhǒng)
    D.桎(gù) (hān) (tà) 繁华丽(mí)
  • 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思厥先祖父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C.可谓智力孤危
    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 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
    ①句读之不知
    ②不吾知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惟兄嫂是依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局长说小张举重若轻,善于抓全局、抓大事。小张有胆略、有魄力、敢碰硬的领导风格,深受局长赏识。
    B.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C.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莫斯科的言论已经被俄罗斯和欧洲媒体爆炒到一字不漏,其言论的前后矛盾不仅令本国媒体惊诧,还被国民贻笑大方
    D.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B.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C.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品位。
    D.这个村很好地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近两年不但实行了种植结构改革,而且还没有抛荒一分一亩的土地。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放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已、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申,难以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知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1.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节日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B.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C.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寒暑交接的时间界标。
    D.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播布全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B.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
    C.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
    D.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羚,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羚: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偏僻
    D.吾即,若必师之——没: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今之人
    B.处辟,行中正  庄生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行  项王乃许之,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死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有“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通过对苍天的责问,来表现其内心的悲痛。由此令人想到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裹》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________________  食物少煎烤  住房环保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清蒸油烟少  节能灯照明  ________________
  •   我们常常听到“为你好”的声音。父母对孩子说“为你好”,朋友对朋友说“为你好”,单位对员工说“为你好”,政府对民众说“为你好”……一句“为你好”,可以引发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或叙述生活中与这句话有关的故事。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