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节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繁(wú) 咒(zǔ) (liàng) 而就(cù)
    B.悴(jiāo) 宿(sù) (yuān) 典忘祖(shǔ)
    C.然(zhuó) (yàn) 宿(xiù) 见不鲜(shuò)
    D.罪(shú) (xuàn) 咻(xiū) 眉眼蹙(pín)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荟瘁 纯粹 憔淬 回肠荡气
    B.卓然 泥淖  追悼 拔木转石
    C.撩人 缭乱 潦草 空中楼阁
    D.概况 慨叹 灌溉 数见不鲜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2010年春晚本山大叔的小品并没有带给人们预期的惊喜,相反却因为植入广告而招致众多的责难,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还是蝉联了小品王。
    B.在很多地方,土地出让金甚至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最大的来源,地方政府的利益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这种土地财政模式的持续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每每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D.中国确实需要采取措施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节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奥运火炬首次在澳门传递,受到澳门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火炬传递赞叹不已。
    B.“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走出陌生的境地。
    C.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在龙岗区以3公里路被堵3小时的亲身经历痛斥交通拥堵,并向龙岗市民真诚致歉。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会产生推动作用。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B.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C.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D.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B.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万卡》、《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
    C.印象派是19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个绘画流派,以1874年画家莫奈展出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
    D.西晋大诗人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他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节 谈中国诗(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第一段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根据文意解释“易尽”和“无垠”的含义。
    ①易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爱伦·坡主张诗愈短愈妙,最长的诗阅读不能超过半小时。作者认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B.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能更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C.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D.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E.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蕴深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偏见(节选)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也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1.第一段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如何理解标题“一个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不入主题,而是宕开一笔写“偏见”,尾段卒章显志,大开大阖,收放自如,不愧是大手笔。
    B.第三段中运用衬托手法,用“天籁”反衬“人籁”,突出人声之“害”。
    C.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不论是私人居住,还是在公众场合,都不吝制造“噪音”的现象,今天我们读来还是觉得颇有会心之处。
    D.最后一段,作者在滔滔不绝批评“人声”的同时,不忘反观自己,表现了钱钟书和鲁迅一样,都具有“解剖自己,自我批评”的崇高美德。
    E.文章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足见一位大学者的学识修养,“有真学问方有真经纶”,本文就是一个证明。
  •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