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青(zhǒng) (pēi) 宿(xiù) 嗟(zhī) 雕栏玉(qì)
    B.玉(zhuàn) (xuè) (qī) 边(shù) 螳臂车(dāng)
    C.石(zhàn) 漠(suò) 裂(chè) (sūn) 心肌塞(gěng)
    D.岩(chán) (tuān) (náo) (kūn) 风光旎(yǐ)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金樽 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雨霁 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做百
    C.渔樵 端倪 改弦更章 虐杀 原形毕露
    D.瘦蛟 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
  • 下列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巴官员表示,对于英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B.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C.俗话说瑕不掩瑜,而这个人却目无全牛,鸡蛋里头挑骨头,真所谓疵者见疵呀。
    D.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对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这种明显的自恋常常伴随着脆弱的自尊,这使患者不断地检查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何,并且会对他人的批评做出愤怒和失望。
    B.智利铜矿被困矿工在与命运搏斗了两个多月后,向人们用奇迹诠释了人类追求生存和光明的伟大精神,救援过程更是诠释了“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
    C.美国科学家日前在秘鲁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古生物考古发掘时意外寻获的一只史前企鹅,被定名为“水上之王”,意外的惊喜还在于这只企鹅的部分羽毛也保留下来了。
    D.德拉孔查指出,略萨是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内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用一种新的写作风格丰富了西班牙语文学,其作品弥合了西班牙语文学与西方现代小说之间的融合。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逆境激发起人开发时效的紧迫感。
    ②处于顺境的人往往八方应酬,事务缠身,不免杂事相扰,难以排除无效时间,降低了时间的使用效率。
    ③而且逆境往往能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大的时间安排灵活性,更好地促人去珍惜利用。
    ④相比而言,身处逆境却有时间优势,置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不顾,集中精力思索追求。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镱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啐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 师言:“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款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竞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诚——饵:给……吃
    B.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能多樵——恶:不
    D.汗交不少休——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家——乃实告
    B.将作——复尔
    C.不辞还——裂其衣束之
    D.群扶归——欲劙颈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闸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名句。
    (1)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6)_____________,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恨书
    宗璞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住老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推窗得见的好景致。
      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斗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上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你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走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
      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的啊!于是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
      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英文书,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骚》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
      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合着过日子。
      是曰恨书。
    1.结合上文看,“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5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就说“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结合全文说说“书惹得我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恨书”,作者是真的恨书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或者引用)其作品,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建立新中国。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晒命: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
      “晒”,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资源、与人分享,如:晒心情,晒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地暴露”。
      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晒”的看法。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