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课时1)(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______王______ 琅邪______寒______
    阳______万应______日______杆______
    窸窣______远______ 门______橘服兮______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袅袅:_____________②灼灼:_____________
    ③寒砧:_____________④亭皋:_____________
    ⑤萧萧:_____________⑥疏朗:_____________
    ⑦歧路:_____________⑧冉冉:_____________
    ⑨迢远:_____________⑩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课时1)(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①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屈原《九歌》)
    ②______________,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③木叶下,江波连,______________。(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④______________,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⑤叶密鸟飞碍,______________。(萧纲《折杨柳》)
    ⑥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吴均《答柳恽》)
    ⑦______________,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⑧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
    ⑨日暮风吹,______________。(吴均《青溪小姑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一句中“潜在的力量”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歌中为什么很少见“树叶”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根据文意,“此”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课时1)(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日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鸣禽。变:_______
    ②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
    ③白日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须:_______
    2.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①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__________
    ②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__________
    ③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___________
    4.“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īng”的字形为什么必须两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疏木”是怎样一个意象?整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