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咬文字(jué) (wǎng) 能生巧(shú) 而就(còu)
    B.见不鲜(shuò) 量(jiào) 举不举(shēng) 一言难(jìn)
    C.一字之(chā) 车(kǎn) 剪掠(yuān) 肺腑(qìng)
    D.眉眼蹙(pín) (sū) (chàng) 羡鱼(yuā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涵义 蕴藉 注消 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啰嗦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污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D.对舟曲灾区人民,首先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才是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C.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D.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人下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近几十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感与快感
      ①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喜欢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②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关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③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关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④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⑤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摘自朱光潜《谈美》,略有删改)
    1.在第⑤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的比喻要说明的道理是(     )
    A.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C.如果过于专注,反而不能获得美感。
    D.美感与快感永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2.美感和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     )
    A.美感起于艺术鉴赏,而快感起于生活实际。
    B.美感欣赏的浓度大,快感欣赏的浓度小。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D.主张享乐主义的人获得的多是快感,而能忘却自我的人多能获得美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
    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
    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
    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分别。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不乐驰骛,每调官,未尝择便利。为成都郫县丞,守委受成都租。前受输者率以食色玩好蛊术而败,伸请绝宿弊。民争先输,至沿途假寐以达旦,常平使者孙俟早行,怪问之,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擢监察御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会统制官昊革起义,募兵图复二帝,伸预其谋。邦昌既僭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
      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迁不能死,请就窜削。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不报。伸又进疏曰:潜善、伯彦别置亲兵一千人,请给居处,优于众兵。其务收军情如此。广市私恩,陛下隐忍不肯斥逐,涂炭遗民固已绝望,二圣还期在何时邪?臣每念此,不如无生。岁月如流,时几易失,望速罢潜善、伯彦政柄,别选贤者,共图大事。疏入,留中。
      伸天资纯确,学问有原委,勇于为义,而所韫深厚,耻以自名。建炎初,右正言邓肃尝论朝士臣邦昌者,例贬二秩,伸不辨也。凡有建明,辄削其稿,人罕知之。居官晨兴必整衣端坐,读《中庸》一遍,然后出莅事。每曰:“吾志在行道。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故在广陵,行箧一担,图书半之。山东已扰,家尚留于郓。常称:“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今日何日,沟壑乃吾死所也。”(《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中丞秦桧迎之——辟:征召。
    B.环以兵胁之,推戴——俾:使,让。
    C.邦昌既立——僭:超越本分。
    D.广私恩——市: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伸“勇于为义”的一组是(     )
    ①每调官,未尝择便利
    ②吾职谏争,忍坐视乎
    ③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
    ④例贬二秩,伸不辨也
    ⑤伸又进疏
    ⑥行箧一担,图书半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伸不喜欢投机钻营,他负责收取成都的租税时,请求革除官场中积久的弊端,顺应了民意,百姓争先输纳租税。
    B.金人立张邦昌为皇帝,众人唯唯诺诺,唯独马伸挺身而出,在和伪皇帝张邦昌的斗争中,马伸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C.马伸担任殿中侍御史,在抚谕荆湖、广南时,考察官吏、问民疾苦,揭露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行为,奏疏中所提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马伸天资纯朴刚强,勇于做忠义的事情,志向在于行道,常用孔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话来砥砺自己的节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唐诗与宋词,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结合诗句,简析白诗黄词所表达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寿麓评价黄庭坚这首《清平乐》时说:“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结合诗句,分析本词在构思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竹影
    苏诗布
      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膛,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膛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膛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侍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着,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几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2段引述《诗经》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为“文化遗产日”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文字凝练,富于情感,响亮有力。所拟宣传标语从字数和结构形式上可以不受示例的限制,但上下句必须整齐对称。
    示例: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这首小诗,然后按要求作文。
      初夏的轻风吹过,
      那时花开了,
      你走过我的窗前,
      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
      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
      只为了那时花开。
    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