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tún) 子(zhěn) (diàn) (yòu)
    B.神(kǎn) (chī) 悔(chàn) (huì)
    C.棚(cí)  (téng) 悍(qiáng) 儡(kuǐ)
    D.国(xìng) 画(bò) 米(jīng) (suǐ)
  • 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溯源 咳嗽 暴燥 搁浅
    B.臃肿 奚落 攫住 编缉
    C.枇杷 竹缲 细篾 缝罅
    D.嘉奖 坐阵 狼嚎 糟糕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家主席胡锦涛9日下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看望慰问师生员工,实地考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亲切接见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教育系统先进模范代表。
    B.新建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墓园中仍保存着蒋介石、李宗仁等人颁授的挽联石刻,博物馆前的“魂兮归来”墓碑上记载着国民党阵亡的约3400名将士的姓氏。
    C.今年夏季以来,南方地区五风十雨,尤其是6月13日以来发生的第14次强降雨过程造成福建、江西、湖南等南方9 省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1003万人。
    D.听闻文强被执行死刑,重庆群众弹冠相庆,自发来到重庆市委门前,打出条幅“文强死,百姓欢,重庆安”的横幅。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每念及此,我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老人那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B.这是每个生命内部最柔软的部分,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深处最动人的细节表征。看到央视记者和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现场的盈盈泪光,无数观众才不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动容。
    C.在“国学天才”孙见坤事件中,个别媒体是怀着弘扬正气,倡导唯才是举的目的呢,还是想赚足眼球,意在炒作?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D.对城市白领的描写,近乎白描。写他们不用虚构,耳边随时都在闪动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包括互相攻击对方时那种尖酸刻薄的迂腐劲。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问那本封面上有一个打赤膊人像的书是什么,他告了我是《改造》以后,我又问他那《超人》是什么东西,我还记得他那时的样子,脸庞同眼睛皆圆圆的,简直同一匹猫儿一样。
    B.凡学棉业、蚕桑、机械、师范、以及其他适于建设的学生,在相当考试下,皆可由公家补助外出就学。
    C.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D.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1.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所描写的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风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夫人张兆和将其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羞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态,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基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要看对象。假如你(18岁)作为一个人口普查员,到下列三个对象家里去调查其配偶的出生年月,你该怎样发问?
    调查对象一:农村五十多岁的大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二:城市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知识分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对象三:自己的语文老师,男性,五十多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