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全国版高中语文2012最新高考信息卷(十五)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著名的高僧曾苦练书法,久而无所成就,有一次闲步于山径之间,适有两条大蛇,互相争斗,各自尽力紧挣其颈项,这股劲势显出一种外观似觉柔和纡缓而内面紧张的力。这位高僧看了这两条蛇的争斗,猛然而有所感悟,从一点灵悟上,他练成一种独有的书体,叫做“斗蛇”,乃系摹拟蛇颈的紧张纠曲的波动的。是以书法大师王羲之(321—379)作笔势论,亦引用自然界之物象以喻书法之笔势:
      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侧钩如百钧弩发。
      一个人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懂得中国书法。每一种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和谐是直接产生自其行动的机能。一匹拖重载之马,它的丛毛的腿,和其硕大的躯干,同样具有美的轮廓,不亚于赛马场中一匹洁净的赛马的轮廓。这种和谐存在于敏捷纵跳的灵狸猎犬的轮廓,也存在于蜷毛蒙戎的爱尔兰狌犬的轮廓。这种狌犬,它的头部和足端差不多形成方的构形——这样的形态奇异地呈现于中国书法中之钝角的隶书体(此体流行于汉代,经清世邓石如之表扬而益见重于艺林)。
      这些树木动物之所以为美,因为它们有一种对于波动的提示。试想一枝梅花的姿态,它是何等自在,何等天然的美丽,又何等艺术的不规律!清楚而艺术地懂得这一枝梅花的美,即为懂得中国艺术的性灵说的原理。这一枝梅花就令剥落了枝上的花朵,还是美丽的,因为它具有生气,它表现一种生长的活力。每一棵树的轮廓,表现一种发于有机的冲动的气韵,这种有机的冲动包含着求生的欲望,意求生长则向日光伸梁,抵抗风的凌暴则维持千体均衡的推动力。任何树木都含有关感,因为它提示这些动力,特别是准对一个方向的行动或准对一个物体的伸展。它从未有意地欲求美观,它不过欲求生活。但其结果却是完美的和谐与广大的满足。
      就是自然也未曾故意地在其官能作用以外赋予猎犬以任何抽象的美质:那高而弓形的狸犬的躯体,它的连结躯体与后腿的线条,是以敏捷为目的而构造的,它们是美的,因为它们提示敏捷性。而且从此和谐的机能功用现出和谐的形体。猫的行动之柔软,产生柔和的外观。甚至哈巴狗蹲踞的轮廓,亦有一种纯粹固有的力的美。这说明自然界范型的无限之丰富。这样范型常常是和谐的,常常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他的形态,易辞以言之,自然界的美,是一种动力的美,不是静止的美。
      此种动力的美,方为中国书法的秘奥关键。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一笔敏捷而稳定的一划之所以可爱,以其敏捷而有力地一笔写成,因而具有行动之一贯性,不可摹仿,不可修改,因为任何修改,立刻可以看出其修改的痕迹,因其缺乏和谐。这是为什么书法这一种艺术是那么艰难。(节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中国书法》)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想真正懂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有所得。 B.梅花具有生气,它表现一种生长的活力,只有清楚而艺术地理解了梅花自在、天然的美丽,才能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性灵说的原理。
    C.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动力的美,才是中国书法的秘奥关键。
    D.中国书法中一笔敏捷而稳定的一划因为具有行动的一贯性,是不可摹仿的,不可修改的,所以说书法这一种艺术是那么的艰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斗蛇”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独有的书体,它是书法大师王羲之摹拟蛇颈的紧张纠曲的波动而创造的一种书法艺术。
    B.蜷毛蒙戎的爱尔兰狌犬的头部和足端的形态在中国书法之钝角的隶书体中呈现出来,隶书是经过清代邓石如的表扬而在艺术领域被看重的。
    C.自然界范型是无限丰富的,这些范型常常是和谐并充溢着饱满的气韵而千变万化,永远不会罄尽自己的形态。
    D.任何树木都含有美感,它从未有意地欲求美观,它不过欲求生活。但其结果却是完美的和谐与广大的满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很多的书法大家都是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得到启示,开创了中国书法界的一些新领域。
    B.任何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种和谐大都来源于它们本身行动的机能,并非是在特有的状态下才显示出来的。
    C.任何植物都是准对一个方向的行动或准对一个物体的伸展,表现一种发于有机的冲动的气韵,这种有机的冲动包含着求生的欲望,这一切往往都表现出一种美感。
    D.大自然往往故意地在动物的官能作用以外赋予它们抽象的美质,我们了解了这些大自然所特别赋予的美感,再把它们运用到书法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动力的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语:说出
    B.文日数千言——属:写作
    C.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厌:满足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全:保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③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④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B.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C.在苏轼担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正赶上黄河决堤,他带领全城官民奋力抗灾,最终保住了整个徐州城。
    D.因为几个御史的弹劾,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云州秋望
    [清]屈大均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注】①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别号八泉翁,广东番禺人。清兵南下广州时,曾参加反清斗争。吴三桂反清时,一度监军桂林。②白草黄羊:北方草原景物。③觱篥(bìlì):古北方簧管乐器,截竹为管,卷芦为首,又名笳管,其声悲。④龙堆:白龙堆的简称,本为新疆南部古沙丘名,后泛指塞外沙漠地方。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诗歌的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及其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的三、四联分析“一夜落龙堆”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玉不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道。(《礼记·学记》)
◎ 新课标全国版高中语文2012最新高考信息卷(十五)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
    余光中
      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中国地域广大,离乡背井的机会又特别多。但乡愁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积极地看待乡愁、乡思,也不一定要乡“愁”。一个人离开故乡到远方闯世界,可以扩大故乡的影响力。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阻碍了故乡的发展,那也不太好。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冲,接受雨露阳光,根要往下,越扎越深。发展很重要,守护也很重要。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我这次来大陆是受北京电视台邀请参加网络中秋晚会,他们特意在网络微博上举办了个“乡愁体短诗大接龙”活动,请网友们以我的《乡愁》为花架搭棚,在上面插花,写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这种形式很好。
      在北京逗留不长的时间里,我受邀参观了近六百年历史的太庙,这座古殿老树构筑起的“时光隧道”令我浮想联翩。近年来大陆复兴了一些传统节日,我对此感到很乐观。在台湾,传统节日一向都是会放假的。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的记忆。中秋跟亲情、家人团聚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海峡对面有个人过来一起庆祝,也是很好的象征。香港已经回归,台湾还在海峡那边,到了中秋夜,大家一起怀乡思亲,将来时机成熟,能自然合为一家。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稍微改一下:但愿人长久,十三亿人共婵娟。
      自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近二十年来,我已经往返两岸五六十次了,而且近年来大陆的游客、访问者来台湾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成群结队去台湾,尤其是有一个“宋庆龄基金会”,促成了很多大学生去台湾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一定是比较浅显的打头阵。改革开放之初,台湾的流行歌曲因为比较抒情、新奇,受到大陆的欢迎,邓丽君的歌就是很可贵的例子。当然,现在的文化交流在逐步深入,比如,胡适的读者越来越多,莫言的小说受到欢迎,台湾年轻作家骆以军《西夏旅馆》等实验性的小说也被介绍到大陆来。
      风筝放得太远了,线要收回来。我想以后尽量回到书房,继续写作和翻译,以此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母语。珍惜中国文化很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母语。母语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没有载体。两岸文化同源同种,共享一种母语。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以自身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半径拉得再长一些。(选自201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乡愁分为好多层次,而屈原的乡愁是对整个家国的愁,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包含地理和历史的立体的乡愁。
    B.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而中国最早的乡愁是从《诗经》和《离骚》开始的,那里面记载了当时最打动人的乡愁。
    C.作者以乡愁为载体,所阐述的内容却是寄希望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发展壮大。
    D.“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作者充满深情的一问,透露出了内心的一种无所依从感,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失落感。
    E.整篇文章语言饱含深情,却又透露着深刻的哲思,读完以后既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
    (2)文中所提出的“乡愁”的概念与以往所说的乡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乡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两岸文化交流的事例,在文章的表达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整篇介绍的都是乡愁,而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转入了对文化的叙述,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乡愁和文化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富兰克林传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人权。”
      这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他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大约从1733年起,富兰克林开始有目的的道德自觉。他希望自己活在世上的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他要避免让个人爱好、社会风俗或盲从的习惯,把自我引入歧途。他很快发现,自我道德修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罗列了13种当时他认为必要或值得追求的美德,并在每一条下面附一简要说明,诠释它所指的这些美德的含义。这些美德是:节制、缄默、条理、果断、俭朴、勤奋、公正、适度、整洁、宁静、高雅和谦逊。这张表当时只有12种美德,一个朋友告诉他说,人们常觉得他高傲,于是,他决心努力根治这一愚蠢的恶习。他自书座右铭以自勉“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从富兰克林的这些传世名言中,我们可窥见他在和谐自我主权意志要素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
      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同时又是极度慷慨的科学家。他在发明高效取暖炉后,拒绝申请专利,并且声称发明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富兰克林的乐善好施的美德,出于人类自主意志平等和谐的天性,而贪婪是帝王率先垂范、以身教化的结果。
      173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殖民地议会的秘书。第二年,他接受了费城邮政局长的任命。他改革了城防,成立了消防组织。1751年,他襄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全世界人民将铭记他启迪人类自我主权意志的警句:“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富兰克林于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以精湛的邦交艺术,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在1787年夏天的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争论激烈。虽然富兰克林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还是设法使激烈辩论的双方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宪法拟定的最后一天,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所以他要求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审视一下自以为一贯正确的立场,像他一样在文件上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政见与坦诚,使世界级的政客相形见绌。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富兰克林做过“风筝实验”,创造了许多电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提出并制造了避雷针,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反迷信的斗士。
    B.在富兰克林看来,个人爱好、社会风俗就像盲从的习惯一样,有不好的地方,会令我们犯下许多错误。
    C.作者所写的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富兰克林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D.本文多处引用了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原话,不仅从正反两方面刻画了富兰克林的形象,而且使文章具体、详实、丰满。
    E.作者借文末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评价,不仅总结了全文,全面概括了富兰克林的一生,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文章开头引用杜尔哥的话,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说明富兰克林受人景仰爱戴的美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兰克林发表声明.表明自己并不完全赞成宪法文件但却签字表示同意,并要求别的代表们也像他一样签字表示同意,对这一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肇事方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B.温家宝总理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欧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双方在互为发展的进程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C.日本首相是世界上更换最频繁的,长则一年,短则一个月,这些人在政坛上的昙花一现使日本的对外政策缺乏延续性,让很多国家感到无所适从。
    D.如何使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据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4月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超标,这是首次日本震后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物质超标。
    B.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腐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产生叠加效应,就会阻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C.记者统计发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中,以东部地区居多。从最低工资金额上看,东部地区的浙江超过了一直高居榜首的上海,成为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省份。
    D.“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 新课标全国版高中语文2012最新高考信息卷(十五)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狼图腾和龙图腾都与中国两个民族的最高崇拜——天崇拜有密切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然汉族的天崇拜是游牧先民从游牧区带到华夏农耕大地的,那么他们也就把狼图腾一同带来了。
    ①在华夏,农耕民族则认为龙是天的化身
    ②在草原上,草原民族相信狼是上苍派到草原来保护草原的
    ③皇帝就是“真龙天子”
    ④会把崇拜上天的人的灵魂带上天堂
    ⑤神圣不可侵犯
    A.②④①③⑤
    B.②⑤④①③
    C.①③⑤②④
    D.①③②⑤④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010年9月27日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林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7日在北京表示,不断巩固和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中俄在涉及各自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应继续相互坚定支持,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
      胡锦涛当天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时说,中俄双方要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两国发展经济战略协调,推动两国经贸、能源、高科技和创新等领域务实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胡锦涛还表示,中方愿与俄方进一步扩大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开展更多经常性、为两国民众所欢迎的交流活动。
      梅德韦杰夫说,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绝不会动摇。他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全方位互利合作,愿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以及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密切沟通和协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有人为国庆61周年写的赞歌,其中有两句没有写完整,请你仿照画线的句子将其补充完整。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块神奇而伟大的土地,那就是我的祖国。
      我爱您,祖国。
      因为,青山绿水闪耀着您明净秀丽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爱您,祖国。
      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您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险和灾难,但您总是能从困境和挫折中一次又一次地昂起头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我爱您,祖国。
      因为,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您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您挺拔的脊背。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伐木迹地(节选)
    麦穗一场世纪的浩劫
    刚在这里落幕
    残破的树的肢体
    并非没有血和泪
    是已被山吸尽
    不久
    它们将化成愤怒的洪涛
    在山底下淹没田庄和城镇
    1991年9月9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