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落(liáo) 不驯(ào) (pū) 屋授课(lìn)
    B.作(yī) 练坚决(gān) (pōu) 长歌哭(dāng)
    C.临(lì) 以待息(píng) (kàng) 交流(sì)
    D.夫(guān) 妇婴(lù) (ā) 归纳演(yì)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百折不挠 出离愤怒 陨身不恤 深味悲凉
    B.欣然前往 惊心动魄 枪弹攒射 逆来顺受
    C.绿草如茵 高官显宦 浸渍人心 广有羽冀
    D.微漠悲哀 深居拣出 直面人生 黯然泪下
  • 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___至于泣下。
    (3)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_______它。
    (4)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领导的作用。
    A.欣然 黯然 款待 启迪
    B.毅然 奋然 招待 启发
    C.毅然 黯然 款待  启迪
    D.欣然 奋然 招待 启发
  • 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
    A.他(李叔同)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B.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委曲求全的苦难生活。
    C.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
    D.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C.在“五个一工程”的推动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最使我喜欢的是鹅毛般飘飞的雪。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
    ①朔风裹挟着雪花,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②它们忽上忽下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③雪花常常冰丝丝凉津津地落在我的头上、脸上,寒气袭人
    ④这时,我常常走出去,任它们凉津津冰丝丝地在脸上亲吻
    ⑤北京的雪美却可畏,片大而茂密,让人望而却步
    ⑥北京的雪特别可爱,片大而茂密,让人愿意和它亲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得当,我们快速向前;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衍生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孩子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批评只会使他们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不再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奖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恰当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心灵与皮肤,更为精巧和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以恢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1.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的话在文中的含意和所用的艺术手法。(6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亲亲麦子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要语言简明连贯。(可以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
      我最喜欢那张画的是中午的太阳下有一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像在那里笑的白房子的叫做《破屋》的风景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语意补充句子。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铜钱的形状——“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圆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   如今,走进书店,或者来到书市,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成功学”图书。看看那些“成功学”的封面,就知道作者对“成功”的理解,无非是赚钱、高升、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之类。
      其实,岂止是图书市场,在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不少领域,“成功”都成了被热炒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向上发展、追求幸福的愿望,另一方面,在“不是权就是钱”、“成名要趁早”等喧哗与骚动中,又透出了某种“成功焦虑症”的症状。
      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