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伶(pīng) (huán) (qí) (bó)
    B.红(fēi) 州(làng) (yūn) 灭(jiǎo)
    C.钗(chuàn) (shì) (chù) (hán)
    D.奉(gòng) (dào) (yù) 丽(guǐ)
  • 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嗜好 溃败 纨挎 词藻
    B.饿殍 传诵 军饷 婢美
    C.禁掖 荒芜 箫条 毁谤
    D.猖獗 凌侮 疟疾 整饬
  • 下列加粗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可惜他们的诗写的并不很好,他们的理论流传下来的也不多,所以在“光芒万丈”的杜甫的诗的照射下,他们的作品无论是质或量都显得很单薄。
    B.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C.新婚的女子在她缠绵的别语中也勉励她的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D.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苦,但是诉苦诉到极深切的时刻,一想到国家的灾难,便立即转变出振奋的声音。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全运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城市乃至全国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台风“莫拉克”使台湾遭受了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已导致五百余人死亡或失踪,大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扶贫济弱、大爱无疆。
    C.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由于捐献器官数量有限,器官紧缺已成为阻碍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问题。
    D.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 文学常识及名句填空。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左拾遗,后严武表为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____________;与李白合称“____________”。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____”,他的诗也被称为“____________”。
    (2)杜甫的作品“三吏”包括《__________》《石壕吏》《_________》;“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4)穿花蛱蝶深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一家人了,他写出这六首诗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1.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石壕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石壕吏》结尾,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厅、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那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的命运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叉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旱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了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第三段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概括第四段中“草堂在诉说什么呢”的内容要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说“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根据文意,联系杜甫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文章憎命达”的含义。(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杜甫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写出两处对比,并结合全文,简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对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憎命达”意思的理解,从中国文学史上另选一例分析说明。限8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登高》中的一句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忧国忧民而不忧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在客船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段文字。
      李白离我们太远太远,因为他的诗是写在天上的;杜甫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他的诗始终都是写在人间。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那瘦骨嶙峋的样子,想起那艘在洞庭湖上在风雨中漂流的小船,想起那茅屋,想起他那夭折的小儿,想起……当然也想起那些不朽的动人心魄的诗句。
      想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