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不一致的是
    [     ]
    A.烽愿 风/弃 荡/马 乌/恣
    B.饼/玉 廷/梁 亲/察 暴
    C.优/红 斗/举 素/恨 落/陶
    D.大谣 尽/玉 丝/穴 风
  • 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又秋深潦(积水)   ②臣以神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B.①时不利兮骓不(奔驰) ②杰然特起(形容高大的样子)
    C.①牧以谗诛(及,等到) ②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D.①项王自不得脱(估计,揣摩) ②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 选出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①庖丁文惠君解牛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
    B.①故汉追及之   ②略亲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吾无意于人世矣
    D.①儿成,则可得乎 ②世言晋王将终也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显然不是急于推出那些人有我无的金融创新产品,而是深度研究美国过度金融创新引爆金融危机的教训。
    B.古人择景弹琴,其中是有深意的。从浅处说,这是一种生活趣味;往深处说,这是他们安置精神安妥灵魂的一种独特的生命方式。
    C.听着缠绵悱恻的曲子《化蝶》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孔雀东南飞》在房间里缓缓地飘散开来,我早已进入了那个动人的故事里。
    D.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适当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互动空间,“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慈者,爱的意思,古书中说: ① 。在家者,为之慈母、慈父、慈子;在外者,则为之慈善。我们不可能只待在狭小的家里,我们都需要推开家门走到外面去, ② 。爱和善,就是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繁衍着人类的生存,绵延着爱的滋润。
    A.①亲爱利子为慈,恻隐怜人为慈 ②在别人为我们播撒爱和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别人播撒爱和善
    B.①亲爱利子为慈,恻隐怜人为慈 ②我们在为别人播撒爱和善的同时,也获得别人为我们播撒的爱和善
    C.①恻隐怜人为慈,亲爱利子为慈 ②在别人为我们播撒爱和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别人播撒爱和善
    D.①恻隐怜人为慈,亲爱利子为慈 ②我们在为别人播撒爱和善的同时,也获得别人为我们播撒的爱和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人生存危机。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侈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人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令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成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合。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生安乎?”罪人闻之,成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③差:通“瘥”,病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
    A.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两:再次
    2.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     )
    A.母氏所养——愚池之东愚堂
    B.孝义道,由是病者多死——余音袅袅,不如缕
    C.尚令百姓系囹圄——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5)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通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既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他”拉响的是内心控诉的乐章,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他取得巨大成功。
    B.“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而又具有叛逆个性的人。 “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积久的压抑爆发,酿成“他”叛逆的个性。
    C.第二人称“你”,只能指小说中的“他”,“必须选择”以肯定的语气加以强调,又引发对“选择”的多种思考。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了主题。
    D.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E.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根据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并引用此对联写一句话表达你对春天的赞美。(要求语言生动形象;除引用外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东风吹出千山绿,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剔除两个与段意无关的句子,再将剩下的四个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尽吧。
    ②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
    ③这种对称普遍存在:生与死、善与恶、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规矩与变形、伟大与渺小……
    ④莎士比亚的对称普遍存在于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有,俯拾即是。
    ⑤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反光,双重折射。
    ⑥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些在自然中最为基本的正反,画家伦特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
    答:剔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余句子组成的语段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美)爱因斯坦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