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版山西省大同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荼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雀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官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竞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徒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选自《史记》卷九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者十来——辈:放在数词后表示同类的多数
    B.见赢瘠老弱——徒:在路途
    C.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控弦:拉弓箭,指代“士兵”
    D.蛮夷必慕以为阏氏——阏氏:君主的正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伏奇兵争利/愿十五城请易璧
    B.今妄言沮吾军/以其华山之阳名之
    C.见老弱及赢畜/愿人长久
    D.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我欲之梦吴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敬则认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B.冒顿做单于时,匈奴兵强马壮,常常侵扰北部边境。高帝听从刘敬的建议把大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送给了他丰厚的礼物,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北部的边患。
    C.刘敬从匈奴回来后提出,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迁移到关中居住。这个建议得到赞赏并付诸实施。
    D.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叙事细腻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表现了刘敬的机敏、睿智。不仅写人物还写气氛,不仅写人物的动作还写人物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渎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是怎样描绘山村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2)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
◎ 新课标版山西省大同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跨出旅馆的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乞丐是个瞎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幸运。几年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只见他摸索着,拿出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觉得略略有一点儿烦恼和尴尬。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会吸烟。”他说。
      “等一等。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反对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帕森斯先生叹了口气,伸手从内衣袋里摸出两张五角票来,放进乞丐手中。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的一员。”
      “韦斯伯特里,”帕森斯先生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哦,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当时人们称它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我失明的原因你想知道吗?”乞丐喊道,“我跟你说说吧!”他的口气里满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当时,在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生的希望。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等我快速奔至门口的时候,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边有人揪住我的腿,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谁知道?我试着从心里原谅他,先生。但他比我强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他可能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太不幸了,伙计,真的是很不幸,那么,我想——”
      “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讲述得不完全对,里面掺杂着一点不可信的成分。”帕森斯先生说。瞎眼的小贩突然颤抖起来:“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什么意思,你……”
      “故事是真实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大叫,“哎呀,先生……”
      “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是你把我拉回去并从我身上爬过去的,是你比我壮,马克沃德特。”瞎子长时间一动不动站在那儿,他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以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
      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
      “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瞎子。”(本文有删节)
    (1)本文用较多笔墨勾勒了盲人乞丐马克沃德特的形象,请从三个方面概括马克沃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每点不超过4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如何运用这一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虽然出入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小说结尾为什么“在情理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莽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略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索。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歇德便撒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得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表现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们。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文章中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淡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夯实 一脉相成 (suǐ) 间不容(fā)
    B.嘉奖 提纲挈领 (dǎng)案 后恭(jù)
    C.泄露 中西合璧 (zhòu) 心广体(pán)
    D.斡旋 明辩是非 染(xuān) 移默化(qián)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宏大又不失个性,在目不暇接的演出中把复兴之路清晰勾勒出来,艺术性与历史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B.为了解决拆迁户的各种实际困难,工作人员不胜其烦,多方协调,积极想办法,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新款的MP4拥有FLV视频,能切换用户界面,可根据手指的手势来控制T50的所有操作,让你为所欲为地畅游在音乐与电视画面之中。
◎ 新课标版山西省大同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看语病的一句是
    [     ]
    A.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B.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于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遇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C.上海世博园中的最佳城市实践区给了城市一个在世博会上独立参展的机会,这里集中展示了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优秀实践方案。
    D.与父辈不同,新一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感情远没有上一代那么深,同时,新鲜时尚的城市文化对他们耳濡目染,因此他们不再想做城市的打工仔,而是希冀成为城市人的一员。
  • 把下面几个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例句中画线的部分,续写两句话。
    例句:只要热爱生活,一竿傲岸的劲竹,也能让你品出铮铮的气节;一方嶙峋的瘦石,也能让你悟出不阿的风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
      无独有偶。另一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
      两位大师不谋而合,回答如出一辙。
      这难道只是偶然?只是出于谦虚?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构,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