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shà) (xī) 沌(hùn) (kuò)
    B.流(yù) 文(fàn) (cháo) (bāo)
    C.地(màn) (zhǎng) 线(zhú) (miǎn)
    D.鱼(fēi) (zhàng) (sǔn) (mèi)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瓦当 激奋 琉璃 富丽堂黄
    B.振动 木屑 点缀 苦口婆心
    C.糟糕 慧星 穹宇 慈祥谦和
    D.霎时 崩溃 贯例 耗尽燃料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必须采取更为严格、更为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______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2)去年九月份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水电资源告急,国家媒体报道,贵州水电站日均发电量______90%。
    (3)经过全体抢险人员8天8夜的艰苦奋战,山西王家岭矿难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中国______世界矿难史上抢险救灾的生命奇迹。
    A.遏止 锐减 乃至
    B.遏制 骤降 甚至
    C.遏止 骤降 甚至
    D.遏制 锐减 乃至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选手周洋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国内各家媒体的关注,一时间各种报道甚嚣尘上
    B.在当前衰退与复苏僵持的关键时刻,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斤斤计较,优柔寡断,陷入了想有所作为而无法有所为的怪圈。
    C.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绿色旅游”又怎能等量齐观
    D.“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正祥守卫母亲湖——滇池的事迹,以及他振聋发聩的呼吁,深深地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关键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起了决定作用。
    B.从网上舆情看,广大网民坚决支持和拥护重庆市委、市政府打黑除恶的正确决定,高度赞扬公安机关取得的重大成绩。
    C.他的生活之舟只因载满了阳光与欢笑,再也载不下一滴泪光。因为他坚信:只要心存阳光,阳光便会教你如何坚强。
    D.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六年大丰收,但机械化水平不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还是较低,同时还面临着气候、生态环境恶化。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唐诗绚烂、宋诗清新,____,____。____,____。____,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①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②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③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④从感时伤怀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
    ⑤《千家诗》选取唐、宋各朝名家名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②④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其外部、内部的装饰及造型,反映了人类的艺术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历程,但就其内部的居住环境而言,它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掩蔽所”;工业革命之后,新材料用于建筑物的建造,照明、电梯及空调这些标志工业文明的设施进入建筑物,富裕的人们有条件追求居住的舒适性,进入所谓的“舒适建筑”阶段。进而出现了全封闭的、完全靠空调和人工照明的“现代化建筑”,随之,完全的人工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空调病”,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室内空气的品质问题,甚至在大楼里建起模拟自然环境的森林浴空调,出现了“健康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反思,此前建筑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抗衡,用不可再生的能源作为武器与自然界作斗争,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这种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尽量不破坏环境和文化传统,保护居住者健康,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在国外,已建成一些绿色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示范建筑。
      我们认为,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一方面,建筑在形式上应该与自然协调;更重要的是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需要空调或采暖提供能量来平衡,它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可持续建筑设计应该减少这种能量需求。建筑周围的绿化与合理的自然通风是改善建筑微气候的重要手段。绿化能够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面对建筑物的辐射。合理设计建筑朝向、建筑的布局、建筑物楼梯、空窗位置、风塔或高层建筑的中庭等,可以使建筑内部得到冷却并获得充分的新鲜空气。
      加强建筑维护结构的防热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手段,由此获得的节能效益也最明显。主要措施是墙体、屋顶及门窗采用传热系数小的材料。除此之外,采用植被屋面、通风屋面、中空结构的墙体甚至“水墙”建筑外遮阳、防辐射玻璃等措施也已成为重要的可持续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夏季温度过低,冬天温度过高并不能给人带来更舒适的环境,相反还要付出更多的能量代价。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效率,充分利用自然能及能量的回收是“绿色空调”的主要技术措施。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工厂的废热采暖及热、电、冷联供都已作为绿色空调技术而被研究与利用。“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带来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1.下列对“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亲和自然,保护居住者健康的一种建筑理念。
    B.绿色建筑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从而使建筑内部获得新鲜空气的建筑技术。
    C.与“舒适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采用空调通风却不会出现“空调病”。
    D.绿色建筑运用绿色空调技术来确定合理的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
    2.下列对“可持续建筑就是以人为本的建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持续建筑应该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
    B.可持续建筑与“健康建筑”都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
    C.可持续建筑在形式上应该与自然协调,为居住者提供优良的室内气候环境。
    D.可持续建筑用低能耗来平衡自然气候环境与所要求的人居环境的差异。
    3.下列对“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关系的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
    B.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而可持续建筑是一种发展理论。
    C.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技术。
    D.绿色建筑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成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成服焉。
      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日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亲侍养——躬:亲自。
    B.含励家人——课:督促。
    C.讨苏峻功——豫:预先。
    D.为恶露——彰:明显,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的一组是(     )
    ①本州辟,不就
    ②隐伏之奸,非圣不诛
    ③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④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
    ⑤惟与邓攸深交
    ⑥遗命素棺薄敛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得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事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理丧事期间邻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回眸(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这两句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几句出自晋朝_______的文章《陈情表》。
  •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港人的骄傲 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间“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
      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诚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为人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黄福荣知道后义不容辞,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2001年,38岁的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做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
      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命运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地震。
      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缠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姐姐在丝绸之路、云南及四川等地多次背囊旅行也影响到他的志趣。黄福荣有着丰富的义工经历,屡次前往西部青海、西藏、四川的偏远落后地区。他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热诚关爱。
      阿福做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选自2010年4月19日人民网,记者李海元刘韬)
    1.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一下黄福荣做过哪些义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班举行以“高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
      高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高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高中生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或许你有过类似的经验:熟悉的小吃店正在改装,即将变成服饰店;路旁的荒地整理之后,成为新的小区或门市;曾经热闹的村落街道,渐渐人影稀疏,失去了光彩……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曾经的朋友已经远去,成为回忆,而新的朋友已渐渐熟悉,变成知己;少年的纯真还留有影子,而青年的成长已蓬勃到来……
      这些改变的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故事或启示。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走过”为标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