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版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生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丰 阿 向而泣 尔我诈
    B.石 跚 心广体 根究底
    C.默 信 容并包 不容发
    D.栏 瑚 风点火 然泪下
  •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荟萃 融合 孜孜不倦 流水潺潺
    B.藐视 气馁 讫今为止 巧装打扮
    C.证券 亟待 荷枪实弹 颠扑不破
    D.锻造 堤坝 敷衍塞责 虎踞龙盘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目前北方地区的旱情也已崭露头角,若后期出现少雨高温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B.在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经验交流会上,各地各部门展示的一个个新举措、新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C.报刊上关于湖北省某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竟将附近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骗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D.会议刚开始时,研讨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的发言才逐渐踊跃起来。
◎ 新课标版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生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在《新华文摘》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意见和观点,批评的人很多。
    B.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成才;二是要有毅力,能持之以恒地学习。
    C.上海世博会,见证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活力和进取心,更见证中国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
    D.2010年我市公安机关“警民心连心”活动在芙蓉社区拉开帷幕,在现场向群众发放防骗、防盗、防抢、防火等宣传资料,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
      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汶川县桃坪羌寨,更令人瞩目。
      寨子呈放射状,筑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又以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联结寨内的三座碉楼。走在幽黯诡谲曲曲弯弯的甬道内,如无人指引,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走出这个 “八卦阵”。碉楼外面无门,想上碉楼必须从民宅进入。整座碉楼有一根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族建筑理念,与半坡遗址中的中心柱理念相一致。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楼梯自下而上呈螺旋状,每级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族碉楼的窗别具特色,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族碉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高者达十余丈。理县佳山寨曾有一座16层石碉,高53.9米,每层高3.3米。羌族碉楼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抹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族碉楼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
      羌族由于特殊的民族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推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而白石崇拜是羌族人的信仰象征。走进羌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房顶上都有白石英石,那是羌族人敬奉的白石神。现在,还有不少羌族人外出时身带小白石,佩带“火镰刀”,用棉花草击石取火,这个古习俗一直传承了几千年。羌族人喜爱歌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1.以下分析不能体现羌族碉楼外观布局和内部特色的一项是(     )
    A.居住区内比比皆是的碉楼,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雄风。
    B.碉楼外面没有门,只能从民宅进入;窗户也是外小内大,呈倒斗型。
    C.上下碉楼的通道是呈螺旋状的、只能容纳一只脚的独木楼梯。
    D.羌族碉楼的外形为梭台:形,分为四角、五角等,高者能达十余丈。
    2.下面对羌族碉楼建筑技术和水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碉楼上的石头和黄泥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以便使房屋坚固和耐用。
    B.碉楼在建造时,角线准确笔直,墙体表面光滑平整,难以攀爬。
    C.碉楼在修筑时,将地基深挖到出现岩层处,为的是基脚的经久牢固。
    D.碉楼的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能够完全避免地震的损害。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表羌族人先进又熟练的建筑技术的碉楼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B.出现在汉代的这些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生活落后和民族心理相对自我封闭的象征。
    C.羌族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后的居住形态。
    D.羌寨各家房顶上的白石英石是羌族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信仰白石神的标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①宋公:宋襄公。②重(chóng):再次。③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④勍(qíng)敌:强敌。⑤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⑥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渡河
    B.既而后击之——陈:同“阵”,列阵
    C.天我也——赞:赞同
    D.金鼓以声也——气:士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人伐宋救郑——阻隘也
    B.天弃商久矣——古为军也
    C.宋公及楚人战泓——何有二毛
    D.既济未成列——阻鼓之,不亦可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宋军虽处弱势,但如果能善于利用形势,抓住战机,也很有可能打败楚军。
    B.子鱼认为作战就要抓住战机,先发制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宋襄公在战斗过程中对敌方能始终坚持仁义之心,不乘人之危,这是值得赞扬的。
    D.宋襄公迂腐愚昧,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虚心采纳正确的意见,难免失败。
◎ 新课标版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生高三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 木 之 无 声 风 挠 之 鸣 水 之 无 声 风 荡 之 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韩愈《送孟东野序》)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的胡杨
    巴图尔
      踏着厚厚的浮土行走在胡杨林里。这些令人生畏的虚土,早已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无论我们怎样躲避,也逃不过它们的侵袭,一股脑儿地扑向了我们。
      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我对胡杨是敬慕有加的,它那种生命的倔犟与高傲,深深地打动我的灵魂。对这些春天奉献一片翠绿,秋天又捧出一色金黄的胡杨,我心中真是有太多的感动和深思
      无论脚下的土地是何等的贫瘠,无论身处在怎样的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胡杨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渴望,放弃对绿色的向往。无论那一片绿色有多么小,无论那一片绿色怎么泛黄,都蓄积了胡杨一身的力量,只为了那一片并不太耀眼的绿色。
      哪怕是死了,也不肯倒下高贵的身躯,立在大漠戈壁之中承受时光大刀的砍伐,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执著。
      倒下又能代表什么?既不是屈服也不是放弃,更不是屈膝向上苍的乞怜,而是用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体验着时光匆匆而逝的脚步。
      面对大漠戈壁,胡杨是永远打不垮砸不烂的勇士,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没有斩妖除魔的战刀。可它们有铁一般坚强的意志,有钢一般坚韧的性格。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便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我的体内蔓延,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扩大,以至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不要为曾经的失落而感到悲伤,也不要为少年的轻狂和青年的躁动而感到后悔,更不要为曾经浪费时光而羞愧难当。只要读懂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人生会精彩起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有意义,我们会把生命写得那么与众不同。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怎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走在秋天的胡杨林中,金色的梦想,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把生活一次次地点燃,把我们朴素无华的心点燃。踏着秋天的脚印,我们走进胡杨一腔金色的思想中,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血管里流淌。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我们知道没有理由怨天怨地,没有理由不把人生活出精彩来。哪怕是让生命像流星一样,划破夜空的宁静,那也十分知足,它留下最美最耀眼的一瞬,那已经足够了。
      沉思之中,我领悟到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着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选自200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一段对胡杨林里“令人生畏的虚土”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胡杨“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请结合文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作者说“(对胡杨)我心中真是有太多的感动与深思”,结合全文看,作者有哪些“深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我理想的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