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八课训练检测案(八)(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防(tí) 摩(fú) 瑚(shān) (fu)
    B.吟(shēn) (ba) (pāo) 煎(qiān)
    C.回(jiū) (quǎn) 落(zhuì) 倦(yàn)
    D.揖(zuò) 骂(chì) 伤(chuāng) 待(kuǎ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作缉 厌倦 斟酌 波澜起伏
    B.内涵 歉疚 浩劫 深思熟虑
    C.悲悯 警醒 底蕴 浑溶一体
    D.揣测 说谎 判逆 践踏无辜
  •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这一段文字,不仅准确无误地叙述了事件的_______,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______、作者深藏着的泪愤交织的_______,全都得到______,使人读后如临其境,感慨良多。
    A.情态 情感 情景 体现
    B.情景 情态  情感 体现
    C.情感 情景 情态 展示
    D.情景 情感 情态 展示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八课训练检测案(八)(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
    B.“您的小狗怎样?”我倘使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
    C.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D.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反躬自省是对巴金最好的缅怀
      巴金走了。这位深深自责几十年忏悔几十年的世纪老人,终得大解脱。
      正如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他的逝去,也同样超越一般的生死,成为一场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从人们纷纷的缅怀语辞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巴金,如同一块无所不包、人人可挤的思想海绵,诸多人借巴金争相阐述“社会责任”、“文学良知”、“忏悔勇气”等概念;更有许多人在借着肯定巴金的机会,对自己作着或直白或曲尽其意的肯定。
      巴金得到了无上的赞誉。在一个忏悔了几十年,对自己始终不愿意宽恕的老人灵前,这样众口一词,令人微微感觉到一种郁闷——这样的赞颂,难道真是巴金老人愿意听到的吗?所谓“盖棺论定”,对巴金这样的智者、勇者来说,我想,倘其在天有灵,他愿意听到的肯定是更为中肯的评价,而不是有溢美之嫌的谀词。当然,在以“逝者为大”、“为逝者讳”的社会传统中,这样的赞颂是符合常情的。但具体到巴金老人身上,却未免是对其度量和智慧的小觑。
      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决不是为了表演而忏悔的。对一个真诚的忏悔者,他所需要的也不仅是赞颂。忏悔不只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更希望更多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反思——不是以中庸姿态作“适可而止”的安慰,更不需太多赞颂。对忏悔行为的过度赞颂,势必将忏悔轻佻化、戏剧化、庸俗化,冲淡忏悔中所包含的那些真诚。
      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一种滥俗的倾向:就是将赞颂巴金,当做一种“表态”,当做一种标榜。赞颂巴金与否,不是、也不该是区分所谓“文学良心”的试纸。赞颂别人的忏悔,决不能等同于自身的忏悔。
      文学的良心和勇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真正的文学家,最应该的姿态只能是批判、揭示和自省。巴金是中国那段特殊动荡时期文人生活的典型标本之一。勇敢地对巴金一生的悲喜剧进行反省,其实也是对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省。从巴金老人后半生的心路历程看,这样做非但没有丝毫对巴老的不敬,甚至还是对其的大敬。
      所以,自觉是以文学为使命者,都应该以巴老为鉴,对自己的作品和良心进行一番回视内省。比如,在当前这个商业文化泛滥的时代,自己是否坚守住了文学的贞操?是否如巴金一样务求“蘸着自己的心血写作”?对世人世事,是否抱着一种大悲悯的态度观察,像巴金一样“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勇做“人类苦难的歌人”?
      这样的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才是对巴金老人最好的缅怀。(有删改)
    1.巴金逝世之后,得到了不少人无上的赞誉,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试整合文中信息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巴金的活着,已经是超出个体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自省才是“充满理性色彩的反躬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概述当代社会中,作家应该怎样做才能坚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勇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需要独处
      照实说来,世人从众易行,而独处则难能。特别是在大商业消费形势支配人心,信息洪流影响着价值趋向的情况之下,人们更容易为实利所诱导,左顾右盼,匆忙奔波,追逐热点,风随影从,荡起阵阵浮躁之气。
      的确,盲目从众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即使在文人圈子里,像李白、苏轼那样静对山水、体悟人生,像乔治·吉辛那样,在四季更替中深虑现实与艺术种种细微之处的人,已是吉光片羽。人们兴冲冲大开门户向大街上跑,往市场里、人堆中挤,似乎都很投入,也很容易推波助澜,造成一种声势。可恰恰就在这同时,会丢掉属于每个个体的许多生趣,也使得生活中少了许多东西,如,少了遐思,少了幻想,少了诗意,少了趣话,少了静坐窗下的细读,少了迎向阡陌的独行,甚至连同有情有境的梦也少了!
      人生的内容一旦变得太讲求实惠和太追逐时尚,那么,往往会伤害理想与浪漫的精灵,以至连同做梦也在奔忙,也在得失中周旋;人心如果总是在潮流中移动,则很难营构出静观默察的情境,也难以伸展想象的翅膀。譬如,面对大山即要去成群结伙地开采,面对池鱼便想到市场上行情看好的鱼价及鱼贩子的利润,那便绝不可能引山水为友,获得精神畅游、融情托志的意趣。李白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种物我融通、相适相谐的境界,非于独处中宁和晤对而不可得。
      在这十数亿人欢腾不已的有限的空间里,本来即不乏拥挤和喧嚣,若再总是赶集似的随着人潮涌来涌去,更容易使心灵透不过气来,以至失却自我。为了让心灵畅快地跳动,让思想自由地驰骋,很有必要适当地将纷繁杂乱的世界关到窗外,归回到属于自己的那块清凉的绿茵地。由此,或可以进入一种凝神入定的反观内视与自我对话,抑或可以进入最具主体情怀意绪的创作状态。
      独处有多种方式,多种机缘。将喧闹和纷扰丢在背后,只身漫步于郊野是一种独处;静夜关闭掉五彩缤纷、颇为诱人的电视,独步户外晤对星月是一种独处;忙里偷闲静坐窗下,沉思渺虑或翻检历史人生的存档是一种独处;穿越古今,于人类永存裨益的时空间独处:一书案,一盏灯,或开卷细读,或伏案书写,于自然感应间领受奇文佳作中的时雨春风,于诚挚的投入中把一己生命体验付诸字里行间。无论读得闲适,还是读得悲怆,无论写得儿女情长,还是写得正气浩然,真正的读与写,都是一种境界,一种交流,一种养料充沛的情思滋润,一种由有限通往无限的精神世界的开垦
      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创造等方方面面,几乎都需要应有的独处。特别是作为文艺家,更需要在甘于寂寞的独处、独行中,把对自我生命天性的返观,发展到对自我生命的艺术体现中,把自我的现实体验,质化为艺术中的丰神姿仪。
      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愈是在浮躁的时代,愈需要必要的独处,否则,许多人生的妙趣和智慧会为追逐浮泛躁热的时尚而耗去。(有删改)
    1.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些独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独处是一种合于人生要义和心灵健康的选择,绝非要遗世独立,或逃离现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八课训练检测案(八)(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仿照例句,以“狗”为描写对象写两个句子。
    例句:竹
    (1)每成长一步,都要做好总结,所以才如此挺拔高大。
    (2)外表的青翠挺拔终究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与贫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运用恰当的手法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