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授(yǔ) 悍(biāo) 插科打(hùn) 令人舌(zé)
    B.通(jī) (shàn) 罪行累(lěi) 歌载舞(zài)
    C.鬼(suì) 挛(jīng) 体裁衣(liàng) 私舞弊(xùn)
    D.发(rèn) (dīng) 刀耕火(zhǒng) 繁文节(rù)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朝廷 松驰 斑斓 集腋成裘
    B.鼓噪 膨胀 庇荫 察颜观色
    C.蛾眉 沧桑 闲遐 额首称庆
    D.涅磐 纹身 通牒 提纲挈领
  •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____、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③最近几年,铁路交通发展迅速,到处兴建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快车”运行后,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____只需半小时。
    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他家境贫苦,对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他却能____,自得其乐。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A.生效 悠远 大概 随遇而安
    B.奏效 悠远 大约 安之若素
    C.生效 幽远 大概 安之若素
    D.奏效 幽远 大约 随遇而安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D.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来,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俞觉敏接替王宝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人分析指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优秀作家的超拔之处,就在于他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沈从文便是二十世纪中国孕育出的这样一位优秀作家。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中式与西化、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民间与精英、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中,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当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以新的、西化的、现代的、中心的、精英的、都市的文化眼光去批判旧的、中式的、传统的、边缘的、民间的、乡村的生存方式的时候,沈从文作出了几近反方向的文化选择。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这种对于边缘的、民间的文化立场的坚守使得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40年代末期作为“反动作家…落后作家”被尘封于历史到八十年代作为“出土文物”名声日隆,再至九十年代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本身即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从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交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到九十年代初期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再到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作为一个包蕴宏富的文化个体,沈从文就像一座挖之不竭的富矿,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切入角度的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就收入《钩沉》《论争》《论列》辑中的各篇文章而言,从横向看,它们是作者基于各自立场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从纵向看,它们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风云变幻,由此可窥一斑。恃才傲物、敏感多思、率性而为的文人天性,使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不绝如缕的两股流脉,在文革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中,二者均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展现。这一时期固然也有不同知识群落、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之间的正常的学术争鸣,但更多的则是基于门户之见的互相攻讦,文艺论争与政治斗争的纠结使人与人的关系空前恶化,知识分子之间同气相求、知音相和的精神流脉几近断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金、沈从文等人几十年不渝的坚贞友情显得弥足珍贵,而沈从文与丁玲、沈从文与萧乾从莫逆到陌路的恩怨沧桑更令人扼腕叹息。收入《忆念》《恩怨》辑中的篇目,均从作者各自的视角揭示出沈从文丰富人格的不同侧面,恩怨是相对而暂时的,而人们对逝者赤子情怀的追记和忆念,却是长久而永恒的。(选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8日)
    1.下列关于作者对“沈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接受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变迁史。
    B.沈从文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乡下人”逐渐成为北方文坛的领军人物和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C.成名后的沈从文经历了“反动作家”、“落后作家”、“出土文物”到文学大师等几个阶段。
    D.沈从文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各类文学研究者均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丰富的阐释空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与其所属的群体文化经验的结合体,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B.优秀作家以独具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沟通了自己所属群体的共通的文化经验,并且将这种体验与经验用恰当的文体和语言表达了出来。
    C.沈从文以其湘西体验熔铸成的文本,对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所面临的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作出了独具个人意味的解答。
    D.坚守非都市而崇乡村、抑现代而扬传统的文化立场使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其间的戏剧性恐怕惟有张爱玲可比。
    B.无论是强调文学阶级属性的社会历史批评,张扬文学审美品格的“纯文学”思潮,还是近些年凸显文学文化品性的文化研究热,都可以在对沈从文作品的批评中找到若干典型个案。
    C.《钩沉》《论争》《论列》中的文章既是对沈从文作品文学成就的批评和总结,又鲜明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文艺批评视角的转移轨迹。
    D.门户之见、学术争鸣的纠结使文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终于导致了沈从文与丁玲、萧乾永久的恩怨沧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率,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予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竞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宋瞿昙,藩益知名。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冀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既归扬州,兼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佑素重藩,怀诏旬日不忍发,因引藩论释氏,曰:“因报之事,信有之否?”藩曰:“信然。”曰:“审如此,君宜遏事无恐。”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曰:“某与兼信为报也。”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释然,除秘书郎。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召藩,坚不去。
      藩寻改吏部员外郎。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珀,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李藩》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拷竟罪——掠:拷打
    B.有冀望——阴:暗中
    C.秘书郎——除:除去
    D.事果——寝:停止
    2.下面的句子,全都表现李藩“孤峻”的一组是(     )
    ①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②争之不从,遂辞出
    ③怀诏旬日不忍发
    ④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⑤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⑥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为人轻财,父亲去世后,亲族中前来吊祭的,随手拿走他家财物他不禁止。读书时困窘不能自给,家人埋怨,他平静以待。洛阳发生盗窃案,他认为被诬者是冤枉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B.李藩在做张建封从事时,待人谦逊,从来不计较细枝末节的琐事,张建封病情危重,濠州刺史杜兼疾驱到府,想有所图,李藩哭诉着呵走了杜兼,杜兼很是惊讶,由此对李藩心怀怨恨。
    C.德宗听信杜兼的诬陷,密诏杜佑杀了李藩,杜佑一向器重李藩,不忍杀他,并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尽力为他辩解,德宗终于听从了杜佑的话,在见了李藩之后,说他的相貌不像做恶事的人。
    D.河东节度使王锷用数千万钱贿赂有权势的宠臣,想兼任宰相,皇帝也秘密下诏,同意王锷的要求。李藩为了阻止这件事,竟然把皇帝诏书作了删改,之后禀告皇帝,终使王锷未能得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兼错愕不虞,遂径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报之事,信有之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回眸(选修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2)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唐朝的桃花
    茹喜斌
      在我心中,三月的桃花总是和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连在一起的。于是,这喧闹枝头的桃花,就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灼灼的忧伤
      但桃花是我心中的精灵。当清澈的绿溪从三月的额前浅唱般流过,我开始在北方的春天里行走,在桃花的诗意里行走,仿佛心灵的相约。而那被桃花熏香的微风,就那么多情地牵着我的衣角,跳过我的心野。在我的默然的不动声色里,她是那么绚烂。我知道,她那温柔绽放的神色,也是不动声色的关啊,仿佛岁月深处的彩云,缤纷了我的情思。
      在我的渴望里,它应该属于繁华的夏季,应该在夏日的热烈中炫耀自己的美丽。但是又只有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她才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才能在这最难将息的季节里成为我铺天盖地的向往和感动,才能让我的目光和心思放飞到醉人的境地。情钟桃花,曾为她写就许多文字。我就在这文字里从冬天走向三月,从三月走向四月。于是,那一缕淡淡的忧伤,那一丝灼灼的忧伤,就让一个又一个季节鲜活也诗意起来了。
      还想起南方的桃花。南方的桃花像温婉多致的闺秀,总是绰约在亭台楼榭之间,总是鲜艳在诗情画意之上。那种姿态和气色,那种笑靥的粉润,能让我呼吸到阳光的芬芳,聆听到琴瑟的悠长。但在我心中,她依然有些忧伤,恰似我一江春水的心绪啊。
      我曾客居南方十年,居室外是一片池塘,池塘的堤上满是桃树,堤下是屋脊和窗棂。那日清晨散步时,见一女子手摇桃花徐徐而来,我便突然想起唐代那个才子,但不知她是否见过那位才子,只是唐突地吟了句:“桃花天天过花堤。”那女子眉眼一笑,便有了一句:“只惜灿艳三五日。”哦,想必是一个有过忧伤的才女吧。后来才知,她是前来采风的三湘四水间颇为著名的诗人,我还记得她几句诗来:“想桃花艳了几日/唯留下一丝记忆/那一帘飘落的缤纷/恰似我如翼的思绪……”
      哦,三月的桃花,明丽中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意味,芬芳中凝聚着多少寂寞的日子?“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读过许多桃花诗,但最喜欢的还是那千古吟唱的忧伤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开了千年,春风吹了千年,淡黄的书页中依然匆匆行走着那个赶考的才子。而我,竟然在千年之后细细地看着门前的桃花,和门后面露出的笑脸。这所有的一切,犹如是一个传奇一个梦幻,或又是一个命定的相遇啊。天地间,有多少一经相遇便成了刻骨思念的情缘,又有多少一经相识却成终生怀恋的永别? 
      或许,悲剧更有历史的穿透力,也更能打动人心,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吧。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南方的三月读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没想到这种淡淡的忧伤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使我每每面对桃花时,仿佛是面对着一种悲剧的象征。我曾经渴望那一段和桃花纠缠在一起的爱情,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但我又深切地感到,桃花和一段爱情的悲剧融合在一起,又是怎样的动人心神。我不知道千年前那位唐代的才子,是怎样抚平了心中的惆怅,却只是固执地在花瓣中寻觅着他洒落的泪滴和遗憾。
      花草无意,流水无情,这意与情,其实皆为人之心思所生。一首诗,让我心绪难平,岁岁年年;一段情,让我爱怨交织,年年岁岁。而我由此感悟到的便是这桃花的艳丽只因沾了忧伤,才让人铭心记忆,这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爱情的魅力
      因此,对于悲剧和忧伤,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又想,倘若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悲剧的话,那么,这是我人生的诗意呢,还是我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季节里总有桃花,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她那阳光一样的笑容或是忧伤的笑容,都会照亮我的眼睛和心灵。
      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忧伤而又热烈的精灵。(选自《株洲晚报》)
    1.文中所说的“三月的桃花总是和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连在一起的”这句话中“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于是,这喧闹枝头的桃花,就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灼灼的忧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那被桃花熏香的微风,就那么多情地牵着我的衣角,跳过我的心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概括江南桃花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对于悲剧和忧伤,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竞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日不欺人,二日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日为后世负责,五日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日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个人,每天挑着水桶到几里外的井里打水。他用的两只水桶中,一只完好无损,另一只却有一条小裂缝,每次即使把桶盛满,回到家里也只有半桶水了。
      这只有缺陷的水桶为此常常闷闷不乐。有一天,它终于对主人说:“我感到非常过意不去,每天你打的水都要从我这儿漏掉一半,害得你要多走几趟。你不如换一只新桶,把我扔掉吧。”
      主人没说什么,只是在下次打水时让水桶留意他走过的小路:只见沿路开遍了美丽的鲜花!
      主人告诉这只水桶,就是因为它漏水,所以他特地在路旁撇下花种,这样,有裂缝的水桶反而成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灌溉工具。
      “可是作为一只桶,我的价值又何在呢?”这只桶反问道。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