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易错类型八 表达性失误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日,网络上对某作者撰写钟山风景区碑文一事议论纷纷。下面是网友的一些言论,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风花雪月:碑文作者末尾写道:“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烟霞满纸”用错了地方。
      爱问知识的人:什么叫“烟霞满纸”?
      千里鹰:对“烟霞满纸”的理解,这里有两例供参考。
      例1:时吟佳句响琳琅,满纸烟霞真骇愕。续貂髡颖韵难成,欲附青云为寄托。(明·朱中楣《春日熊雪堂少宰以和黄山谷梅花韵见投同梅君作》)
      例2:近日读《明报·出入山河》,见这里名家云集,群星灿烂,烟霞满纸,文字风流……(储劲松《纸上烟霞笔下性情》,2008年5月24日《佛山日报》)
    (1)用一句话表述网民对“烟霞满纸”用法的认识,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明碑文作者用“烟霞满纸”所要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有三个版块,请先用一句话对三个版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句话作分别概括。
    整体概括(18个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概括(每句12个字以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易错类型八 表达性失误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是叙说1960年以来美国财政政策变化的一段文字,请写出文段所涉及的两项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每项不超过15个字。
      在1960年和1970年初期,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变动政府收支是熨平经济周期的主要手段。然而,1970年后半期经济的滞胀和严重的财政赤字被认为是反周期财政政策的遗产。随着货币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席卷理论界,主张以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潮流随之逆转。由独立央行主导的货币政策被推向台前,成为缓冲经济波动的支柱性政策,并收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财政政策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财政政策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日“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流域。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和信贷倾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再拟一个标题。(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与上一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法是以国有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立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在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间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1)一句话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个字)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个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易错类型八 表达性失误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洪湖水,浪打浪
    熊召政
      ①我曾在雨雾迷蒙的四月,航行在烟波浩淼的太湖,听忽远忽近的渔歌,看雁落平沙的远景。渐行渐远而略无歇泊,乃是因为,我觉得江南最好的花汛和鱼汛,总在桨橹不及的前渚。我亦在天高云淡的八月,翻越雪花飘飘的念青唐古拉山口,千里万里,怀着朝圣的心情,我来到地球上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面对千万顷纤尘不飞的澄碧,我眼含热泪跪下去。在那里,我不可能得到舣舟的乐趣,但是,我知道了什么叫圣洁,什么叫宁静。它们有着溶解一切喧嚣的空灵,有着翡翠一般的冷润的颜色。
      ②然而现在,在这红叶摇落的暮秋,我记忆中的这些湖水,突然像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去了。一只古铜色的臂膀,奋力地摇着桨板,把我带进另一片苍茫的波心。
      ③映日的荷花,被炎热的夏天带走了;夕照中的芦苇,兀自用大片大片的空翠,抵抗日重一日的秋寒。突然,一只鱼鹰飞起了,被它勾起的晶莹的露珠,又飘然而下,就在溅落的那一刻,风起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推起层层怒涛,在这蕴蓄着闪电飘雷的雪浪中,一曲熟悉的旋律像湖鸥一样掠起:洪湖水,浪打浪……
      ④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一些早已久违了的诸如苏维埃、农会、暴动、赤卫队等等词汇,顿时像眼前的浪涛一样,沉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这些词汇在七十多年前,就像今天的改革、科技、WTO(世界贸易组织)、民族复兴等词汇一样,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部生活。
      ⑤风烟滚滚的历史已经凝结成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民族的爱恨情仇已经永久镌刻在烈士纪念碑雄浑的基座上。但是,共和国的子民们,却是须臾不能忘记——苏区——这一个闪光的字眼。
      ⑥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洪湖给予人们的记忆,首先不是水的定义,而是革命的概念。湖边的村落与老街,曾经红旗漫卷,戈矛林立;湖上的苇丛与荷荡,曾经孕育过共和国最初的春梦。
      ⑦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当它的波浪,不再随着战士的碧血一起荡漾;当它的船头,不再站立着戎马倥偬的将军,它仍是那么粗犷地承载着壮丽的日出,那么闲适地浸浮着中天的霜月。晚霞起时,它的水面,就会铺着一层火焰;大雪落下,它的苇花深处,仍会孵出冰清玉洁的童话。枪挑冷月的战士们走了,他们留下的空旷,又被采菱少女的笑声填满;剑啸惊涛的将军们走了,他们留下的故事,已成为扳罾老汉传唱的歌谣……
      ⑧桨声款乃,我已在洪湖中走得很远,很远。暮色苍茫,团团野鸭,逐渐与水波合为一色,犹如芬芳的诗韵消失在唐代的酒香里;丝丝荇草,正在等待着三颗两颗渔火,犹如沙漠的旅客,正在等待甘洌的泉水。而我,也正伫立在船头等待,等待寒秋的明月破云而出,等待清朗的月辉下,另一只小舟自深浦荡出,船头上清丽的渔姑,为我再唱一遍:洪湖水,浪打浪……
    (1)作者开篇为什么不写洪湖,却从太湖和纳木错湖写起?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⑦段中说:“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结合全文的内容,请阐释“不是这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两次引用歌词“洪湖水,浪打浪”的用意分别是什么?请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癣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日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作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张挂的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
    (1)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迷惘”范围的两项是(     )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C.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人?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
    (2)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     )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3)第一段首句表达了不止一层意思。试围绕该句主旨逐层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光明日报》曾牵动发起了《苹果被咬了一口后……》的征文,现在请以“苹果被咬了一口后……”为开头,运用第一人称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续写成一段话,字数不少于2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