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幕(wéi) (jī) 起(qiào) 首以盼(qiáo)
    B.怨(mán) (shǔn) 门(Xià) 高楼大(xià)
    C.点(zhuì) 学(chuò) 色(jiǎo) 凤毛麟(jiǎo)
    D.窿(qióng) 育(bǔ) (kǎn) 直栏横(jià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宫殿庙宇 直言不诲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如鸟斯革 回廊抱厦 额枋梁架  宣宾夺主
    C.砖石墁地  繁文缛节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招摇装骗 梳妆打扮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独特 发掘 或/或
    B.独到 发现 和/和
    C.独到 发现  或/或
    D.独特 发掘 和/和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生义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要想攒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她决定每天下班后,利用19点到22点的时间在小区门口摆摊卖手套、袜子等保暖用品。
    B.一些贪官锒铛入狱后,痛哭流涕,追悔莫及:我由于把自己等同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所以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靠的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荣誉属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D.2010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州、成都两地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目前铁路部门已经投入数亿元,做好实名制购票、验票的硬件准备。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①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各地声腔
    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③“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
    ④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⑤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⑥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
    A.④③⑥②⑤①
    B.②③①⑤④⑥
    C.③⑥②①⑤④
    D.②①⑤⑥④③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 “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4.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夷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竞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而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的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刻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节选自《中国建筑史·序》)
    1.下列对“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在变化中趋向西化,对于民族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B.社会对于本国的旧工艺怀鄙夷厌恶心理,常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
    C.当时的一些主要城市大肆拆改民族建筑,将一些刻工精美的市屋门楼改建成西式楼房。
    D.当时社会认识不到传统建筑是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是民族建筑发展的基础。
    2.下列不属于作者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及时阻挡当时破坏旧建筑的狂潮,故而只能埋头研究古建筑。
    B.作者认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以收集实物、考证过往作为自己的治学内容,力图在传统的中国建筑里探寻民族建筑的新发展。
    C.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建筑本身是一个艺术系统,作者认为其中许多建筑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表现,是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D.作者认为,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对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保存。
    3.下列属于作者所认定的建筑物的“新陈代谢”的一项是(     )
    A.对中国式秀美壮伟的旧市容、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的改造与拆毁。
    B.因经济凋敝战火纷乱等缘故,中国古建筑的破损与坍圮现象。
    C.保存、研究古建筑,来复兴建筑的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筑的发展方向。
    D.依据外来艺术思想的影响,同时创造出符合本国精神的新艺术形式。
    4.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对中国旧建筑价值的判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____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