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②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1.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给加粗字词注音。
    动(     )    欠(     )    惺忪(     )(     )
    据(     )    腥(     )    堂(     )
    褴褛(     )(     )杂(     )    执(     )
    (     )    蹒跚(     )(     ) 地板(     )
    住(     )    怜(     )    骷髅(     )(     )
    如(     )    着(     )    水门(     )
    谄媚(     )(     )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轧(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屏(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哄(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殴(     )_________怄(     )_________
    蠕(     )_________懦(     )_________
    懒(     )_________獭(     )_________
    契(     )_________楔(     )_________
◎ 201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赢利 营利
    (1)自1月19日日航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以来,日本政府试图通过资金的注入,使日航重新进入______的轨道。
    (2)夷陵区法院审理认为,陈某等5人以______为目的,聚众赌博,其行为构成赌博罪。
    2.权利 权力
    (1)舆论监督,是对各级政府机关______的使用及使用者的一种监督。
    (2)记者有报道事实真相、为民代言的_______。
  • 辨析熟语并填空。
    脱口而出 不假思索
    (1)生活中,我们常常_________地走我们熟悉的路,尽管那算不上是条捷径。
    (2)我知道他这是_________的气话,但我还是觉得受不了,泪水不争气地涌出了眼眶。
  •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包身工》是一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现代著名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__和__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2.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既具有________,又具有________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__的表现方法。
  • 阅读《包身工》回答下列问题。
    1.“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一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如何理解这个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