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东北三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诊断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日英雄安在
      除那些大众传媒用鼓噪之声制造出的各种影、视、歌明星外,英雄还存在吗?
      应该说,区别于公众英雄的个体化意义的“英雄”依然存在,只不过已和传统意义上战士型的“英雄”迥异。虽然来自外在的民族战争,以及特定历史阶段全面的意识范式社会化对人性进行“非存在”方式的威胁已经日渐退位,但人们仍然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巨大的、无所不包、无隙不渗的物质化生存环境中,普在肉身仍然面临种种现实的诱惑,而或然性的“偶在个体”仍需对普在肉身进行超越和精神上的“异在”坚守,安然隐匿于对世界的静谧观察注视之中,对依然灿烂的星空的崇敬仰望之中,继续其精神性的探索,朝时空的多维向度开放,挣脱人的尘世飞翔。他们似乎生存在一间自我选择的无形囚室里,在具体的足不出户的囚禁中仍可放飞思想。那种放牧自由的陶然感使得具体的囚禁意义变得抽象和空洞,汪洋恣肆般涌卷的思潮从画地为牢的立足点呈放射状漫出来,漫过周围的世界乃至漫过各种沿袭已久的观念修筑的栅栏,向着宇宙的深处飞奔而去。
      如果将其放入社会生活的背景中,他们永远只是凤毛麟角,是俄国诗人布罗茨基所比喻的以巨大的公众数量作分母的微小分子。他们的人格魅力拒绝被社会化、被公众认同、被媒体关注追踪。一旦在公众化的过程中被视为集体的行为楷模,他们将会被重新封闭在公众价值观念导向的舆论之中,自由便会被压抑甚至剥夺,思想的利剑失去光泽躲入刀鞘之中,探索的眸子则日益浑浊无法继续发现之旅。如果稍俘于虚荣心,与扭曲的公众化社会方式相妥协,他们的自我将被纳入集体模式中重新安置、铆定、调试、整合,正中了集体意志同化、淹没个体的险恶圈套。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所说:这些人一旦异化为“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便再次化为“虚无”。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认为,一旦如此,个人“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将降格为“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
      所以真正的英雄永远是处于社会意识边缘拥有原创精神的“他者”。对公众潮水般趋同性的要挟,只是持一种漠然不应的拒绝姿态。他们拒绝将自己的生存经验普及成限制他人个体自我生存的分母型模式。他们鼓励那些肯定并敬佩着他们的人进一步超越而不是重复他们的自我,去做有别于他们的多样性的自我开拓,成为崭新领域的英雄。他们拒绝加入社会异口同声的齐唱,继续以自己的独特生存形式潜隐、悄然地浸化周围人的人格和思想,以拒绝模仿的方式敞显自己“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他们是永远不可重复的唯一。
      我们的时代仍然呼唤着英雄,这些英雄不是战争英雄,不是大众流行文化的带头人,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所说:他们应是不断的“创造着自己”的人,不断拓展着精神自我更新的自由之路,以“自己的本原去影响别人”(雅斯贝尔斯语)。我们的世界将会由于这些人的不断涌现而丰富多彩,充满新的希望。(有删改)
    1.下面关于英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众英雄指大众传媒鼓噪之声制造出的各种影、视、歌明星,他们是大众流行文化的带头人。
    B.在民族战争中出现的战争英雄属于战士型的“英雄”,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C.时代呼唤的英雄应该是个体化意义的“英雄”,是处于社会意识边缘拥有原创精神的“他者”。
    D.真正的英雄愿意成为集体的行为楷模,鼓励那些肯定并敬佩着他们的人进一步超越而不是重复他们的自我。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物质化生存环境中,面临种种现实的诱惑,或然性的“偶在个体”仍需对普在肉身进行肉体的超越和精神上的探索。
    B.在社会生活中,英雄永远是凤毛麟角,是巨大的集体模式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
    C.真正的英雄具有原创精神,他拒绝被社会化,拒绝被认同、被模仿。
    D.真正的英雄是永远不可重复的唯一,他们鼓励人们去做有别于自己的多样性的自我开拓,成为崭新领域的英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个体化意义的“英雄”往往是不被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公众所理解、所接受的。
    B.作为大众文化的带头人的公众英雄往往是“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他们的自我往往被纳入集体模式。       
    C.对社会持一种漠然不应的拒绝姿态,拒绝被公众认同、被媒体关注追踪,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真正的英雄。
    D.真正的英雄时代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能促使人不断拓展精神自我更新的自由之路,因而是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齐炀王宪字毗贺突,太祖第五子也。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而神彩嶷然。少与高祖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宪独取驳马。太祖问之,对曰:“此马色类既殊,或多骏逸。若从军征伐,牧圉易分。”太祖喜曰:“此儿智识不凡,当成重器。”
      世宗即位,授大将军。武成初,除益州刺史。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诸子之中,欲有推择。遍问高祖已下,谁能此行。并未及对,而宪先请。太祖曰:“刺史当抚众治民,非尔所及。以年授者,当归尔兄。”宪曰:“才用有殊,不关大小。试而无效,甘受面欺。”太祖大悦,以宪年尚幼,未之遣也。世宗追遵先旨,故有此授。宪时年十六,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辞讼辐凑,听受不疲。蜀人怀之,共立碑颂德。
      (建德)四年,高祖将欲东讨,独与内史王谊谋之,余人莫得知也。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宪即赞成其事。及大军将出,宪表上私财以助军费。诏不纳,而以宪表示公卿曰:“人臣当如此,朕贵其心耳,宁须物乎。”乃诏宪率众二万为前军,趣黎阳。高祖亲围河阴,未克。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以高祖疾,班师。
      宪素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成为之用。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
      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宪曰:“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笏于地。乃缢之。时年三十五。(选自《周书·齐炀王宪传》,有删改)
      【注】①齐炀王宪,即宇文宪,字毗贺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②牧圉(yǔ):指养牛马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欲使宿将居之——宿:老的,久的
    B.善于抚,留心政术——绥:退军
    C.辞讼辐,听受不疲——凑:会和,聚集
    D.乃诏宪率众二万为前军,黎阳——趣:奔赴,奔向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宇文宪智识不凡的一组是(     )
    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
    ②此马色类既殊,或多骏逸
    ③蜀人怀之,共立碑颂德
    ④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
    ⑤(高祖将欲东讨)宪即赞成其事
    ⑥长于抚御,达于任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宪通达聪慧。太祖曾经赏赐众儿良马,宇文宪挑选了一匹并不健美的毛色杂驳的马。了解其想法后,太祖认为他智慧见识不凡,将来会成大器。
    B.宇文宪敢于担当。平定蜀以后,太祖想让众儿中的一个做蜀的刺史,只有宇文宪主动请求就任。太祖非常高兴,考虑到宇文宪年纪尚小,并没有派他前往。
    C.宇文宪忠于朝廷。建德四年,高祖想向东征讨,宇文宪上表愿献私财充军费。高祖未采纳,他把宇文宪所上之表给公卿看,表明自己看重宇文宪的忠心。
    D.宇文宪勇略双全。高祖围河阴没能攻克,而宇文宪攻下武济,又进军围住洛口,收复那里东西二城。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没有一个不害怕他的勇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用有殊,不关大小。试而无效,甘受面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俨骖騑于上路,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2011届东北三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诊断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必也正名乎
      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兴趣的。
      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儿六月池塘的颜色。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印象的。
      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男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的,其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有人说,名字不过是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法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以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男孩儿的学名,工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至于别名,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但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关的靡费的。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
      一个人,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得到他分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有权利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多着呢!
      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产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结束。对字眼儿的过分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给我自己作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开篇,转入取名的话题。
    B.本文看似谈论取名问题,实则蕴涵着对姓名文化的思考与认同。
    C.作者以男女取名不同为例,表达了对中国封建伦理传统的不满。
    D.作者认为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是文坛登龙术中重要的一环。
    E.本文是一篇充满文化意蕴与学术理趣的散文小品。
    (2)简要说明第2段作者写旧时的祖父为新添孙儿取名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取名”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外,您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了,那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帮助吗?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对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里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马上上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时间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了。
      记者:在您的成长环境里,显然没有使您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却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农民,可是我对文字有着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使我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深入一门。我记得小时候读的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我经常拿到什么都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现在,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渐趋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马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何其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觉得它是名牌,就值这个价,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也就是“俗”,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也就是“仙”,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公平正直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必须有自己的心灵寄托,要找一些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长在这个有着多种价值观可供选择的时代的青年人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品,其实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品。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是美的。我有一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的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的万物都很深刻。所以,想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更美,你的情就要更深,文学正好是容易到达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最高产作家之一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马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马仕是名牌,就值这个价。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品,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品。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2)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品”。他的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所有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胡同,这些胡同与四合院水乳交融,成为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明清家具,尤其是黄花梨家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它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织绣、金石等比肩而立
    C.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由近千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他参赛国家望其项背
    D.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决捍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妥协。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现代医学认为,红薯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还含有大量的钾和镁,这些物质可以维持人体的离子平衡,减缓人们因年龄增长造成的骨钙流失。
    B.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女士曾经提出“一本书主义”,大意是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的、传得下去的并足以支撑自己的书。
    C.目前在我国学术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学界应该倡导对学术敬畏,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种大环境,但可以营造一个敬畏学术的小环境。
    D.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如同淡雅的抒情散文具有某种纯粹的“爱情”感受,这种爱超越了时空,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 2011届东北三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诊断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____。____,____。____,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①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丽海涵,小而永恒
    ②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③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
    ④更不因为它处于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1)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粗的“意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句式要与示例相同。
    东风,把山地的寂寞搬开,放出哗哗流淌的绿,在几树白杨上吹奏出春天的歌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当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的红卫兵,今年60多岁的申小珂等人向当年被打的北外党委书.记程璧等老教师、老领导致信道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心。《雅虎视点》就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如果您或亲朋曾受到折磨、伤害,您会原谅道歉者吗”这一问题,3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意义,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在所有的答案中,这样回答的比例是最高的。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