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学年人教版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造chì lào 然成章fěi
    B、然sù 种miù jiù 开门盗jí
    C、新zhèng 熟xún 陷ǎo 一时mí
    D、讪shàn zhēng niù 天物tiǎn
  • 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懵懂 形骸 咀嚼赏鉴 一愁莫展 拾人牙慧
    B、蹂躏 榫头 蘖根祸胎 流言蜚语 门可罗雀
    C、膏梁 寒喧 委屈求全 棚荜生辉 出奇制胜
    D、蹙缩 鄙薄 珠联碧合 仗义执言 唾手可得
  • 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9·11”之后,许多辩护律师发现为恐怖分子辩护不仅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而且还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危险。
    B、小明前几天很烦恼,上课听讲不专心,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和他谈心,烦恼已经涣然冰释了。
    C、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刘宋诗人谢灵运。
    D、商场导购员要热情主动为顾客服务。面对一些顾客的反复深入咨询,更应该要言不烦,给顾客一个满意细致的解答。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风云变幻的20世纪已经过去,那些为中国的命运呐喊的诗界前辈也已经走远,在新的世纪,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如何应该拨开喧嚣的迷雾,高扬起前辈诗人使命意识的旗帜?
    B、文艺复兴揭开了欧洲腾飞的序幕,工业革命拉大了欧洲与中国的距离,当火车在欧洲大地高歌猛进的时候,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木制独轮车还在吱吱呀呀地唱着千年的凄凉。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与孟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主张“性恶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是荀子的名言。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高。白居易,字乐大,自号香山居士,是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韩愈与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牧。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杜工部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D、《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原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婪》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 2008学年人教版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C、或师焉,或不焉。
      赢粮而景从。
    D、君子生非异也。
      隳名城,杀豪杰。
  • 下列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现
      非我也,也——年成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快
      耕织,修守战之具——致力
    C、金砺则利——接近、靠近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风雪严寒,数骑出——跟随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去、前往
  • 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如寡人用心者
      邻国民不加少
    B、君臣固守窥周室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不拘
    D、吾尝终日思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 下列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无憾
      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不相师
      以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诸侯
      吞二州而诸侯
    D、则地倚墙而坐
      北虽
  • 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B、蚓无爪牙之利。
      仁义不施
    C、耻学于师。
      句读之不知。
    D、不拘于时。
      予羁縻不得还。
◎ 2008学年人教版北京市北京师大附中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1.下列句子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身材魁梧
    B.人或问之——讶:惊讶,奇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也——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
      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
    B.一日,值髯
      询知义由
    C.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
      显者惭,杜门不闻者
    D.亟宜鸣官以得妻状
      赐帛酒花彩以荣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髯樵)
    B.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所谓秦桧者)流血几毙
    C.吾亦知戏,故殴,若真(是秦桧),膏吾斧矣
    D.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学奇)无如何也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
    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
    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嫉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刮目相看,褒奖有加。
  •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1—2题。
    商鞅立建信
      令 既 具 未 布 恐 民 之 不 已 信 乃 立 三 丈 之 木 于 国 都 市 南 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选自《史记》)
    1、断句。
    令 既 具 未 布 恐 民 之 不 已 信 乃 立 三 丈 之 木 于 国 都 市 南 门
    2、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默写。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
    4、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
    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7、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8、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
    1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开始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别墅的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着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心事满腹。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先前那位接待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递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小说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对每件事加以概括(每件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乞丐向方先生讨要一本书时,方先生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小说结尾划线句子中“谁”的多重含义。(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篇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主要采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B.主人公方先生财大气粗,以为有钱就有一切,不料因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乞丐的形象暗示出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D.小说表明了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精神空虚比物质匮乏更糟。
    E.本篇小说的环境并不复杂,情节并无明显起伏,但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   从前面的小小说《想讨一本书》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或最有感触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