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语文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咻咻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嫒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程: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行属礼——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请——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违其意——重: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痛哲兄先萎/邻乏厚,君薄也
    B.直前托视疾/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没世足矣/敛赀财送其行
    D.激愤殉,以明节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上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行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皤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已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情俱轻,宜从减——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沼书违乎——戾:违背,违反
    C.其所尝行赂者——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尊敬,仰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司闻,帝欲究问加罪/余与四人拥火
    B.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C.如绍言以闻/今君亡赵走燕
    D.权势取为己有/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瑶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瑶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阆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阆曰:“见吾叔度邪?”
      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明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及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哆所降致,卒不能屈宪
      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沈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初宪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余曾祖穆侯以为:“宪,然其处顺,渊乎其似道,浅深莫臻其分,清浊未议其方。若及门于孔氏,其殆庶乎!”(《后汉书·黄宪传》)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淑竦然之——异:以……为异
    B.子有颜子——国:郡县
    C.先袁阆——过:拜访
    D.宪亦不之——拒:抵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见宪未尝不正容/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自以不及/军中无以
    C.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
    D.殆庶乎/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黄宪家世贫贱,但十四岁时即被当时贤达誉为“师表”,并将其与孔子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足见其德行操守出众。
    B.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黄宪的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对黄宪极高的评价。
    C.对于仕途,黄宪既不刻意回避,也不积极钻营,他听从朋友劝告到京师做官,虽“竟无所就”,也不改黄宪在时人心中的形象。
    D.本文写人物,通篇没有正面着墨人物事迹,只是借别人的言论如绿叶烘托红花写出,体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鲜明特色。
    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奉 高 之 器 譬 诸 沈 滥 虽 清 而 易 挹 叔 度 汪 汪 若 千 顷 陂 澄 之 不 清 淆 之 不 浊 不 可 量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王龚在郡,礼进贤达,多所降致,卒不能屈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瑕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语文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谦,字延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埕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刺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怨恨
    D.举人自代——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手书谦名授吏部/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请每岁三月/比去,手阖门
    C.谦每议事京师/夜缒
    D.一动大事去矣/于其身也,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延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延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注]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祖微时,欲之——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左右——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送京师——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蜡书求援邻境——赍:携带
    2.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廷璋呕血不食数日②求人可使报秦
    B.①募敢死士百余人②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诏廷璋率部入阴地②失其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D.①城中鼓噪出②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
    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
      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狗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
      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词云:“一夜落红吹渐漫,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余曰:“此真个‘风狂春不管’矣!”相与一笑而罢。
      夏夜苦热,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暝合。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铮铮杂鸣,不知天风声环珮声也。琴声未终,船唇已移近漪园南岸矣。因叩白云庵门,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色清冽,足沁肠腑,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桥上石柱,为去年题诗处,近为蚌衣剥蚀,无复字迹。欲重书之,苦无中书。其时星斗渐稀,湖气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节选自清代蒋坦《秋灯琐忆》,有改动)
      [注]①簸钱斗草:古代的两种游戏。②玉奴:杨贵妃。相传唐玄宗曾与亲王下棋,将输时,杨贵妃放小狗于座侧,将棋局弄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旧称女子出嫁
    B.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甫:刚刚
    C.余以游兴方炽,强之行——趣:通“促”,催促
    D.其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视:看待,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所佩玉虎为赌/焉用亡郑陪邻 
    B.且钉片于梁/重乡党所笑
    C.不知衣袂既湿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遂携琴刺船去/信见疑,忠而被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直接表现作者夫妻恩爱的一组是(     )
    ①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
    ②相与一笑而罢
    ③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
    ④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
    ⑤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
    ⑥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夫妻二人下棋时,秋芙常输,但她并不气馁,要与丈夫再决胜负,在输了棋之后调皮地让小狗搅乱棋局。
    B.春天,桃花被风雨吹落,秋芙用花瓣拼成诗句,表达自己的伤春之情,可惜“春”字还没有拼成,就被风儿吹散。
    C.秋天月明之夜,夫妻二人泛舟西湖,鼓琴为乐,拜访故人,感慨颇多,一直玩到四更天才移船回家。  
    D.这篇散文用细腻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作者与妻子之间和谐美满而富有情趣的日常生活琐事,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挚的感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秋英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见白光如练,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芙命丫环负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语文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日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谬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燕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柬之少异才——负:具有
    B.服,补广东揭阳——阕:结束
    C.不能其欺——售:施展
    D.见多不合,遂疾归——引:承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
    ②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③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俘之
    ④乘舆张盖人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
    ⑤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
    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鸣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
    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下滩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
    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燕其庐,空其积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果,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不者,尽周之——给:供给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C.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D.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先世居真定,富金财/受《春秋》冯内翰叔献
    B.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对证者
    C.君痛悼不知医失其亲/嘉其久不倦也
    D.学数年,尽得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可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杲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仰仗李杲来提供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C.李果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 但 用 赋 体 患 在 意 浮 意 浮 则 文 散 嬉 成 流 移 文 无 止 泊 有 芜 漫 之 累 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苏舜钦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
      成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又尝以言忤贰郡者,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傲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透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喷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竞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
      [注]①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②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③苦赜:使劲睁大眼睛。④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肯与庸人小合——下:屈就,放弃操守
    B.贰郡者黠吏——私:暗地里
    C.贰郡者之——恶:嫉恨
    D.既而亟召士之——让: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客死淮西道中/性刚峭,喜背俗
    B.又尝言忤贰郡者/先生竟黜废穷苦终其身
    C.终不匪人辱吾文也/或厚遗,则必盗取去
    D.天厌文久矣/伯长道竟已矣乎
    3.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     )
    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
    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③士谢之,终不受
    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⑥先生竟胡为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
    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
    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
    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夜 半 邸 人 犹 闻 其 诵 吟 喟 叹 声 因 隙 窥 之 则 张 灯 危 坐 苦 嚏 执 卷 以 至 曙 用 是 贷 其 资 母 丧 徒 跣 自 负 榇 成 葬 日 诵《 孝经》《丧记》未 尝 观 佛 书 饭 浮 屠 氏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祧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祔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áo):迁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于乡——举:举荐
    B.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C.偕同官具谏——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不行——寝:废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居正闻怒/与赢不助五国也
    B.正公见厚故耳/臣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据/谁为大王此计者
    D.章累上,许/令张仪佯去秦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
    A.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职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