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从诞生时就有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面的巨大功能。这些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我们都不能低估,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价值。那林林总总的法帖,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的“文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散佚丢失,同时仍有大量保存。“文本”之文化传承价值,不可估量。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古人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同时也重视汉字书写的“审美”。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法的美有着更多的赞誉,就是因为汉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如今,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经济运行、社会交往、知识与学术积累等实用性方面,汉字的毛笔书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到硬笔书写的出现,到手工的打字机的出现,再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汉字的毛笔书写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原因就在于书法还有审美功能。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由此书法也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的彰显和提升是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由传统社会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变成了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这一历史性转换,以及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地位的重要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弱化之后,仍然为大众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显性”存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它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当代人发生联系呢?我们从具体的考察分析入手再到宏观的综合研究便会发现,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从出现开始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实用功能。
    B.中国书法在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C.中国书法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都得到了人们同等的重视。
    D.中国书法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一种“显性”存在,是一种“文化景观”。
    2.下列各项,属于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仍然为大众关注” 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B.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而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
    D.中国书法已成为书法家“创作”、大众积极参与和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一直发挥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诗文写作等方面的作用。
    B.从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完全丧失。
    C.中国书法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之后,理所当然地作为审美对象被当代人所欣赏。
    D.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身份”、功能、价值和意义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顒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骠骑刑狱参军。天监初,除后军谘议中郎、南徐州别驾,入拜黄门郎,迁右军安成王长史、少府卿。出为新安太守,有能名。还为太子中庶子、司农卿、太尉长史。丁所生母忧,三年庐于墓侧。服阕,除廷尉卿。出为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卒官。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入兼中书通事舍人,除安右录事参军,舍人如故。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服阕,除丹阳尹丞,转中书郎,复兼中书舍人。还除少府卿,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中大通五年二月,高祖幸同泰寺开讲,设四部大会,众数万人。南越所献驯象,忽于众中狂逸,乘纠【注】羽卫及会皆骇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
      俄有诏,加散骑常侍,未拜,又诏曰:“总一六军,非才勿授。御史中丞、新除散骑常侍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可兼领军,常侍如故。”大同二年,迁中领军。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事多。盾为人敏赡,有风力,长于拨繁,职事甚理。天监中,吴平侯萧景居此职,著声称。至是盾复继之
      五年,出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视事未期,以疾陈解。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七年,疾愈,复为领军将军。九年,卒,时年六十六。即日有诏举哀。赠侍中,领军如故。谥曰忠。(选自《梁书》,有删节)
      【注】搴:同“舆”,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军谘议中郎——除:授官
    B.随父宿于廷尉——直:当值
    C.敕遣抑譬——累:多次
    D.高祖同泰寺开讲——幸:幸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臧盾为“重器”“王佐才”的一组是(     )
    ①出为新安太守,有能名
    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③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
    ④惟盾与散骑郎裴之礼嶷然自若
    ⑤长于拨繁,职事甚理
    ⑥视事未期,以疾陈解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盾曾因母亲暴亡而左手中指疼痛,不能入眠。后为父母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枯槁,如此孝顺之德,显然受到其父臧未甄的影响。
    B.臧盾自幼跟随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章句,表现不凡,很受老师诸葛璩的赏识,甚至被赞为将来能够承担重任、辅佐帝王的重要人才。
    C.臧盾风度潇洒,仪表俊美,聪明敏捷,见多识广,很有魄力,善于处理繁杂的政务,因此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都处理得很有条理。
    D.臧盾于大同五年,出京任仁威将军、吴郡太守,任职不到一年,因生病上书请求免职。大同七年,臧盾病愈之后,又任仁威将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监中,吴平侯萧景居此职,著声称。至是盾复继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1.“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这两句诗中连用“纵”、“横”、“直”三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论语》)
    (6)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孤石
    聂鑫森
      朱庆的魂丢了,随着那块孤石一道。
      窗外那原本放石头的地方分明留下一个不深不浅的凹痕,边沿依旧留着一圈枯黄的草叶,好像一句依依不舍的告别辞。
      就在几小时前,就在这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
      朱庆的目光立刻变得柔和起来。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亭台楼阁,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
      这块石头是他在厂区后面小山坡下寻到的。那是一个暴雨初歇的夏日黄昏,下班了,他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想到厂区后面去遛遛。
      一道七彩长虹横在山坡上,茂密的草叶上挂着累累的珠串,空气非常新鲜。朱庆急急地走着,凉鞋踏在湿湿的泥地上,嵌下深深的印痕。在山坡下的一处凹地里,平躺着一块石头。
      朱庆久久地伫立,细细地打量,微微靠近,把它缓缓扶起来。那缩小的云山上的有力的纹理,简直旋转到他的心眼中去了。惊呆了,不完全是因为它的奇崛险峻,而是因为它的孤独。真的,它太孤独了,在这僻静的野外,没有谁来注意它,一任风吹雨打日头晒。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就可以和它日日相伴了。
      打从有了这坨立在车间外的石头,朱庆总能提早上班,下班后也不急着走。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就闪出许多的迷茫,然后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凄厉的吱吱和马达轰鸣的隆隆中,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偶尔别过身子去看山石,去和山石无声地对话,那种从心底生发的愉悦谁又说得清呢?他曾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妈,不久他们回了一封信,叮嘱他注意身体,听领导的话。
      山石突然消失了!上午,他被指派去市里参加一个“英模报告会”,临近下班时他赶回车间,发现那坨石头不见了。师傅正好下班,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下午,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门牢牢地锁着,透过紧闭的大玻璃窗,他终于看见那坨石头了。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墙角,很好看的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依然是刨刀凄厉的吱吱和马达轰鸣的隆隆,朱庆呆呆地望着窗外,他已经成了那块沉寂的孤石。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是的,他的魂丢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第一段一句话单独成段,简洁醒目,既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也照应了题目,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开头先主要写了原来放石头的地方的周围环境,从第四段开始转入对发现石头的过程的描写。
    C.“细细地打量,微微靠近,把它缓缓扶起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朱庆发现孤石时的激动和欣喜。
    D.师傅目光中的迷茫,父母回信中对朱庆的叮嘱,这些都表明了别人对朱庆迷恋石头的不理解,也突出了朱庆的孤独。
    E.朱庆在厂区后面发现了一块石头,从此迷上了这块石头,连上班也不好好上了,他的师傅无奈地感叹他还是个孩子。
    (2)试分析文章题目“孤石”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主人公的遭遇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①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②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在给友人夏丐尊的画上随便题的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③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叶圣陶谈弘一晚年的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
      ④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⑤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⑥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⑦他用刮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⑧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⑨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提及鲁迅、郭沫若以及引用李叔同的《送别》、题画诗都是为了表明李叔同的世俗生活的光鲜,从而为下文他皈依佛门,由绚丽归于平淡作铺垫。
    B.文章在陈述弘一的生平时引用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话,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人们对他平和从容的心态的欣赏。
    C.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暗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
    D.弘一晚年的出家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而不是为了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E.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既有喜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的“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你认为作者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吗?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美峰会的顺利举行,使一些媒体和专家似乎“猛然间”意识到:将美国和中国往一起拉的力量,一点也不小于让这两个国家分道扬镳的力量。
    B.《2010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揭晓,杭州房价名列前茅,新房均价达25840/平方米,创历史最高,北京以22310元/平方米紧随其后,上海19168元/平方米位列第三。
    C.江苏慈善家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或个人捐钱捐物,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而且还引领社会力量做慈善,确实无可厚非
    D.这支新组建的少年足球队有20名队员,每天的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会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家质检总局4月8日晚再次发布公告,扩大禁止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的品种和产地范围,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监管。
    B.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节点,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更担负着发展民族国家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
    C.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包括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正在为外国人更多地所了解和喜爱,一些兼具民族特色和时尚感的歌曲更容易受到外国人的欢迎。
    D.北京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这一计划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旨在保障群众出行安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畅通为目的。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争夺战的起源是湖北安陆的一则城市宣传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双方的争夺闹了近一年的时间,官方都借助媒体出面隔空“肉搏”。
    ①要求停播该宣传片
    ②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
    ③安陆涉嫌“侵权”
    ④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
    ⑤内容是“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
    ⑥2009年8月中旬,湖北安陆在央视4套投放城市宣传片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②①④⑤③
  •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啸,用淋漓的鲜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 阅读下面的文段,请补充下列文段中空缺处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中国娱乐节目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对于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七成人坦言娱乐节目大多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看来,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为:“以恶搞、八卦为基本内容,引发青少年模仿”(76.4%)、“狂打性话题的擦边球,促使青少年性早熟”(61.O%)、“内容低俗,不断挑战道德底线,侵蚀青少年道德观”(60.9%)。这些娱乐节目内容空洞无聊,追求低俗刺激,缺乏道德内涵和人文精神。其危害显而易见:降低青少年的文化品位,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青少年过多沉浸在娱乐化的环境中,不仅对其自身有害,还可能使我们的民族由深刻变浅薄,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基于此,我们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