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十)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防,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选》“序”体选文也首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中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竞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其腹中所欲言乎?”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放在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B.序可以分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多种类型,其中自序为司马迁首创。
    C.序的作用是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等。
    D.序源于《毛诗序》,汉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更是佳作迭出,发展达到顶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的起源问题上,刘勰、颜之推观点相同,徐骏、吴讷、郎瑛观点相同。
    B.左思邀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的《三都赋》作序,开创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没有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因为难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史记》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目录和篇次。
    B.如果他人为《史记》作序,那么肯定不如司马迁自己写的序那样中肯贴切。
    C.要了解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D.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和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观点相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余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
      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宣帝闻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意乃释。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
      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
      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武帝践阼,迁大司马。
      自诸葛诞破灭,苞便镇抚淮南,士马强盛,边境多务,苞既勤庶事,又以威德服物。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
      泰始八年薨。策谥曰武。(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文帝:指司马昭。②武帝:指司马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允之知己乃如此也——意:料想
    B.而有国才略——经:治理
    C.锐卒为游军——简:检阅
    D.及苞阙,以公还第——诣: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石苞“有智局”的一组是(     )
    ①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
    ②而有经国才略
    ③苞独全军而退
    ④尽焚其委输
    ⑤苞便镇抚淮南
    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苞儒雅豁达,富有智谋,容貌壮伟,仪表俊丽,但是不拘小节,曾因为喜好女色、品行轻薄而受到宣帝的责备。
    B.郭玄信、赵元儒都有知人之能,在石苞默默无闻的时候,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能位及人臣。后来果如他们所料,石苞历任大司马等官职。
    C.石苞不畏权贵,曾上奏折弹劾贵倾一时的尚书丁谧,由此被人们称赞;石苞军事才能突出,诸葛诞起兵时,他积极准备,击败了诸葛诞的军队。
    D.武帝怀疑石苞图谋不轨,于是罢免了石苞的官职,并且派遣大军征讨石苞以防不测;但由于石苞并没有和朝廷对抗之意,武帝最终没有惩处石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颔联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秋景,一些文人常发悲秋之感;但这首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__________________。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十)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堡的表情
    高宝军
      公路挽着河水,像一黑一白两条绸带在宽阔的宁塞川里飘选着,亮闪闪的河水逶迤着流向东南,黑亮亮的公路飘向西北,公路在飘,汽车在公路上飘,飘上了半山腰。南北走势的山梁,梁顶齐齐平平的,迎东面扑下来的陡坡急促地漫泻下来,坡呈凹状,凹状的两边,后宽前窄稍稍收拢,拢成一个簸箕形,顺着“簸箕”的边沿,层层夯土,层层积累,形成一圈六七米高的城堡。这便是五姑城堡遗址了。
      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追溯久远的年代,这座城堡是战国名将吴起用来屯兵储粮的。时光推着城堡不停移动,也不断丰富着城堡史书的内容。
      古城堡的轮廓虽然依稀可见,却已斑斑驳驳,萋萋荒草蒙面,蜂蝶鸟雀相伴,山风轻唱着劝慰的歌谣,雨雪滋润着焦渴的期待,五姑城堡,期待着时代的巨手重新梳妆。
      我作为吴起大地的子民,想寻觅自己生命之根而翻阅这本大书;我作为吴起县古城堡的搜集整理者,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专程赶来了。
      我翻沟过去,来到城堡跟前。古城堡用绕山梁2000米的臂膀,将我搂在它的怀抱里……在从坡底爬上梁顶的两边城墙上,等距离筑有三座箭楼墩台,簸箕口上一座,中间一座,梁顶上拐角处一座。城墙外便是深沟,作为护城的天堑。
      五姑城堡并不是孤立的,还有桐寨沟城堡与其遥相呼应。此处有事,彼处来援,两相照应,互为依托。桐寨沟城堡像一个巨大的钝角三角形,长长的一角像锋利的剑刃,从梁顶上刺下来。桐寨沟城堡又像一张大弓,弯弓搭箭,在山头上严阵以待。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刷洗,现存的桐寨沟城堡,“弓背”依然坚挺,“弓弦”却潜形隐踪。是自然的塌陷,还是人为的损毁,已无处考证。
      如果把五姑城堡看成“后营”的话,那么,桐寨沟城堡便是它的“前哨”阵地了,而这个“前哨”城堡,又有它自身的天然“前哨”。这就是高踞在山梁上的桐寨沟城堡的梁底处一个孤立的山冈。这山冈一面连着城堡山梁的底部,其余三面皆临沟,易守难攻,进退方便。山冈顶端上,威风凛凛地竖着一个堡垒墩台,仿佛一个武士,正机警地眺望着四下的动静,风霜雪雨虽然摧残了他的颜面,但他依然英姿飒爽挺立在山尖上。不知为什么,面对这个武士般不屈的残躯,我总以为,他就是一个人的化身,而这个人就是一位骁勇善战、力敌群雄的英才。他是一位能让首领放心的忠诚者,是一位敢于独当一面、自告奋勇的斗士,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才能和精神,才敢担当此重任,也只有他才能担当此重任!城堡以它的险峻诉说着当年的凶险.而这个堡垒却以独胆英雄的英姿见证着坚持正义、保卫家园的决心……
      城堡遗址作为往昔的历史,没有生命,不会言语,更不会做出任何表情,但面对这些城堡,我分明感到,它们并没有逝去,它们正在借着山风诉说着。它们在诉说什么?它们那已凝固了的表情,又暗示着什么呢?我分明看到城堡内外混合着血与火的厮杀,风雨剥蚀的斑斑城墙下倒着的累累白骨;也听到山风呼啸,隐隐传来善良、正义、除暴安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规劝。
      站在古城边的田埂边,我凝望着、联想着。古城像一位饱经历史风霜、悟透人生坎坷的老人,在秋日阳光的照射和大漠之风的吹拂下,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喧闹与繁华。
      历史以它穿越时间的魅力标志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才能,人类以其精神的不朽创造着生存与生产的盛况与蓝图。可惜的是,它犹如一位身陷沼泽地、满面泥土的少女,未被人充分地清理、整装和打扮。
      我隐约感受到,把这些古城堡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抢救过来,让它们诉说吴起的历史,当是它们的愿望,当是它们焦渴期待的表情所想表达的吧!(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起县古城堡遗址很多,但作者将保存最为完好的五姑城堡和桐寨沟城堡作为重点来写,对其他城堡遗址则一笔带过,选材重点突出。
    B.“黑亮亮的公路飘向西北,公路在飘,汽车在公路上飘,飘上了半山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公路延伸、汽车飞驰的情状。
    C.由于自然的塌陷和人为的损毁,像一张大弓的桐寨沟城堡只有“弓背”依然保存完整,“弓弦”却潜形隐踪。
    D.古城堡记载着一段历史,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古城堡体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能使人们联想到古人的生存和生产情况。
    E.作者面对古城堡,抚今追昔,畅想抒怀,既表达了为古人体现出的聪明才智而自豪的感情,又蕴含着对今人没有很好地保护古城堡的惋惜之情。
    (2)从文中看,“城堡的表情”是“期待”。请结合全文,说说城堡期待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宝军的散文既有历史沧桑感,又体现了赤子之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德国家庭在华遭灭门,友人资助当地教育宽恕凶手
    2009年的圣诞节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
      这是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圆形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性别和年龄。
      每位经过这里的外籍学生,都会轻轻地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摘下来,塞进书包里,然后回家与父母一道,按照卡片上的信息去筹备他们的礼物。一个月之后,苏北的孩子们就会收到这份来自异国同龄人的新年祝福。
      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只是两地的孩子都不大清楚,这项活动始于何时,又是为了什么。
    2000年4月1日深夜南京玄武湖畔金陵御花园别墅
      这是4个来自苏北沭阳县的失业青年,年龄在18-21岁,匕首的寒光忽闪在他们稚嫩又惶恐的脸上,单薄的身体在瑟瑟抖动,卧室里的主人在酣睡。不知谁脚下一绊,踢到了一样东西,惊动了里屋的主人,灯亮了,四个人顿时暴露在刺眼的灯光下。他们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大胡子外国人正吃惊地看着他们,后面应该是他的家人。一阵匕首的乱戳之后,血光蒙住了4个青年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的心灵。一切都结束了。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他们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2000年4月2日德国波恩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了解了案情之后,普方先生88岁的母亲专门对话中国南京中级人民法院,老人做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
      “德国没有死刑。”老人解释说,“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在我们德国,这样的死亡只能让地狱增加一个痛苦或愤怒的灵魂,不会在天堂增加一个帮人的天使。”普方的弟弟说得更形象一些。
    2000年5月5日中国外交部
      在当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外交部方面回应“中国的司法机关是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来审理此案的”。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2000年11月2日南京普方基督教堂
      屋外阳光灿烂,屋内光线昏暗,屋子前面的圣像前放置着上千根蜡烛。数百名虔诚之人聚集在此。
      在南京居住的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在这里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以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感恩社会,充实人生”的道路创造机会。
    2009年的圣诞节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
      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虽然已有超过500名的中国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它至今鲜为人知。记者采访了普方协会的代表。
      “如果普方还在世,那么普方家肯定是第一个参与的家庭。”德国巴符州驻南京代表处总经理朱利娅肯定地说。她是普方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普方是同乡。她觉得这是纪念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因为她相信,只有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才是终止暴力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自己有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和机会。”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努少用中文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时间地点作小标题,体现了通讯的时效性,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B.本文时间空间转移快且范围广,便于对事件展开深入挖掘,并且能更好地表现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   
    C.虽然来自苏北的4个失业青年最终被判处了死刑,但是普方的家人认为不应该判处他们死刑,为此创立了普方协会来纪念他们。
    D.本文最后一部分中的“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和第一部分中的“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相照应,体现了新闻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E.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认为纪念普方一家的最好的方式是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资助贫困的孩子接受教育。
    (2)普方一家被杀后,他们的亲人希望宽恕4名杀人犯,他们的朋友及同胞在南京建立了普方协会,其原因和目的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讯与消息的最大不同就是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请分析这篇通讯中对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普方协会的观点和做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据陕西省物价局局长张文波介绍,陕西省将通过一些措施稳定物价,如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价格串通、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B.近期,北京出现了5到6级、阵风达7级的大风天气。狂风卷起的沙尘让很多早晨出行的市民步履维艰
    C.近年来,涉及武夷岩茶的《乔家大院》和《印象·大红袍》等影视作品接连热映,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也有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使得大红袍声名鹊起
    D.从腾讯事前事后的公关来看,针对360的停运举动,不是匆忙草率做出的,而是经过深谋远虑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公众反应,乃至法律上、经济上或道德上的后果,都有预先的估计。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示,在楼市新政持续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楼市调控加码,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将出现严重问题,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接近两倍的下滑。
    B.11月20日晚8点,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在北京举行了“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吸引了众多来自海内外的藏家参与,多件作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
    C.一架日本保安厅的巡逻机在昨日早上8点25分左右,在钓鱼岛附近水域发现一艘“先进的”中国渔政船,20分钟后,他们又发现另一艘渔政船也开到了这片海域。
    D.据传,上世纪90年代,在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时,遭遇了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军队将所有发现的巨鼠消灭了。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十)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__________。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__________,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__________,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__________。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__________。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到了其中的内涵。__________。
    ①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
    ②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③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④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颗慈悲之心
    ⑤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
    ⑥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
    A.②①③⑤⑥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②③①⑥⑤④
    D.①③②④⑤⑥
  •   某班举办“走近文学,品读经典”活动,每位同学都写了书评,在班内交流。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在下面提供的信息之间加上一段衔接性的文字。
    一位同学评介杜牧的《阿房宫赋》。
    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同学评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   学校要出一个介绍上海世博会相关知识的专栏,请你为该专栏写两句宣传语。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每句话不少于5个字,结构大体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点,走得远些。”
    我国谚语:“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
      这些谚语给了你什么感悟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