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三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得免刑——坐:因为
    B.而臣以醉识——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示众
    D.正始元年,为大司农——还:又,再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③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 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 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被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看了《让子弹飞》后,人们为姜文的演技所折服,大家认为他扮演的张麻子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真是绝了。
    B、近日,禹州农民时建峰因偷逃过路费368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消息如石破天惊,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C、河北大学校园内车祸案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一句“我爸是李刚”更是被网友编排得沸沸扬扬
    D、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有效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维护互联网市场秩序,工信部对腾讯和360公司恶意竞争,侵犯用户合法权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给予了通报批评。
    B、苏州“人跪狗”事件让我们深思,如何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人跪狗事件再次发生,以切实维护人的尊严,仍将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C、襄城县制造的“中文”牌纯电动客车已正式批量下线,近日将交付许昌市公交公司使用,这一举措显示了许昌市打造“低碳许昌”的决心和态度。
    D、为期40天的2011年春运于元月19日正式启动,铁道部联合各部门采取了提高运力,改善售票条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受百姓欢迎。
◎ 2010-201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三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_。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
    A.②①③⑤④⑥
    B.⑥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⑤④③⑥
    D.⑥④①⑤②③
  • 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他们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无独有偶,湖北的部分学校也早就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众所周知的“昔孟母,择邻处”被删除,广为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在书中不见了踪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找到开阔和豁达;欣赏蓝天,自然会在蓝天的辽阔中拓宽视野和胸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宋诗,选准角度,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三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宝玉从贾母那里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狠命咬牙挨着补裘子,直到深夜了才做完。(《红楼梦》)。
    B.周瑜设计引诱诱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其交还荆州。孔明在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令其依计行事。第一个锦囊:一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使刘备娶求亲的消息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对刘备谎称曹操打到荆州,让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及早返回。第三个锦囊:回荆州途中遇上东吴的追兵,让刘备求孙夫人解围。
    C.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小孩,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D.向最高当局的上诉有了结果,马斯洛娃由苦役犯改判流刑,并在西伯利亚较近处执行。马斯洛娃仍然爱着涅赫留多夫,但是为了他好,拒绝了他,而决定追随西蒙松。而她自己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斯洛娃复活了。
    E.圣诞节晚上,因贪恋爱斯梅拉达美色,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高省呼叫救,国王的近卫队队长弗比斯闻讯赶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但让卡西莫多跑了。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斯的英俊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感动,爱上了他。
  • 填空题。
    (1)__________接过阿斗,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__________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最终魂归离恨。
      __________将刽子手打翻在地,托起爱斯梅拉达跑进圣母院,并高喊:“避难,避难……”
      这三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鬼形象之一,他对金钱贪得无厌,请举一个经典情节证明他这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会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
      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案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鸣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里。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表现在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中国桃花文化如此独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命的消逝
    刑庆杰
      厉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时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陈小米正背对狼坐在沙地上,从脱下来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
      此刻正是黄昏,整个巴丹吉林沙漠一片寂静。金黄色的夕阳柔和地洒在金黄色的沙漠里,使空气和光线都格外地浓重和华丽。
      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杨木,沉重如铁,坚硬如铁。狼充满戒备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陈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陈小米的时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阳光。狼在厉求良的眼里成了通体发光的轮廓,像一幅图腾。厉求良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他一边缓慢地往后挪动着身子,一边从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机,安上长长的镜头,对准了狼和陈小米。
      厉求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但他的名气仅限于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个城市里。出了那个城市,就没人知道他了。他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这让他十分苦恼。他把作品的平庸归于自己平庸的日常生活。正是基于此,当他在省城上看到一家旅游公司组团去巴丹吉林大沙漠进行探险旅行时,就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想,大漠旎旖的自然风光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素材和灵感。但是,当他一路舟车劳顿深入到大沙漠中时,他感到了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游挂图和图片库中经常看到的景象,毫无出奇之处。更糟糕的是,当他正准备无功而返时,却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沙漠风暴。风暴过后,他艰难地从沙子中爬出来,发现全团十几个人,只剩下他和一个叫陈小米的年轻人了。其他的人,连一丝头发也不见了。
      他和陈小米在沙漠里已经跋涉三天了。三天来,他们已经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陈小米刚刚三十出头,却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时在供给着十个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气的。
      这已经是风暴过后的第三天傍晚了,他们身上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于大漠了。
      陈小米已经抬起了头,看到厉求良正用镜头对者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厉求良的手剧烈抖动起来。陈小米好像感觉到了来自背后的危险,他将头扭向背后。
      一刹那间,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喉咙……厉求良按动了快门,嚓、嚓、嚓……整个过程,厉求良拍了二十多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陈小米残缺不全的躯体,和呆若木鸡的摄影家厉求良。
      第二天,厉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险队,他获救了。
      在这一天的全国摄影作品评选中,一组题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获得了自然类一等奖,但是,获奖者迟迟没有露面。后经与其单位联系,才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获奖者厉求良在接到获奖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踪了,他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句话:沙漠圆了我的梦想,我要在那里长眠。(选自《语文月刊》2008年第二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四段写摄影家厉求良已年近五十,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是为下文他不救人而忙于拍狼袭击人这千载难逢的镜头作铺垫。
    B、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是想用拐杖赶走狼救陈小米,但“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是因为他觉得狼太凶猛了,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好放弃。
    C、厉求良觉得狼成了“一个通体发光的轮廓”与“一幅图腾”是因为他平生追求的精彩的摄影素材——狼袭击人——突然出现,这只狼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灵感和收获了。
    D、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咽喉,“准确地衔住”更能表现厉求良对生命的忘却与漠视,而对摄影成名的狂热追求时的感觉。
    E、厉求良的作品获奖了却不露面,说明他做贼心虚,担心人们询问作品的由来。
    2、开头两段写到陈小米倒旅游鞋里的沙子、大沙漠一片寂静、夕阳洒下柔和的金黄色等情景,要凸显怎样的氛围特点?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生命的消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年来汽车市场火爆,新型汽车层出不穷。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汽车生产商借助各种媒介大打广告战,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下面是两则汽车广告语,请你挑选其中的一则,进行简要评析。
      现代汽车——驾驭现代,成就未来!
      别克君威——在动静中容智慧,于无声处见君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网成都1月24日电(记者余里)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刚刚被考古专家初步确认,四川的彭山县莲花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尽管所谓的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神往和计划的经济“前景”: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村民们摩拳擦掌的“农家乐”。地下的坟茔,分明已演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面对蔚然成风的“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发掘的很多古墓都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时下的这股“皇坟热”,谈谈你的观点态度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名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