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七 实用类文体阅读(一)(传记、报告)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他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顿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籍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改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画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顿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权,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溽”,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干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七 实用类文体阅读(一)(传记、报告)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语堂最后的日子
    施建伟
      1975年12月,圣诞节前夕,林语堂寓居在香港的小女儿家里。
      一天,二女儿林太乙带他到永安公司去购物。那里挤满了采购圣诞节礼品的大人小孩,商店里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节日的气氛感染了热爱生命的林语堂,他目睹各式各样灿烂的节日装饰品,耳闻圣诞颂歌。他感到这世界太美丽了,而想到自己逐渐衰老,十艮不能长生不老,无限激动,无限感伤。他突然在柜台上抓起一串假珍珠链子,泣不成声……
      店员小姐自然不知道这位像小孩子一样哭泣的老翁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更不理解这位消瘦的老翁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场合哭泣起来,店员感到莫名其妙,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因此,以不礼貌的神气好奇地看着他。
      在一旁的林太乙被店员的无礼态度所激怒。她想对那无知的店员说:饶了他吧,小姐,你要读过他的书,知道他多么热爱生命,方才会知道他为什么在掉眼泪。让他抓起一个个装饰品,对着这些东西流泪吧!圣诞节过后,林语堂的体力愈加衰弱,已经无法用自己的双脚行动,不得不坐上轮椅。后来,他连睡袍上的腰带也不会打结了。女儿们就教他怎么打结,而他像幼童一样耐心地学。
      有时,半夜,他从床上掉到地下,衰弱得爬不起来,就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到天亮。
      小女儿看见老父在地上睡了一夜,心痛地说:“爸,你怎么不喊我?”林语堂安祥地回答:“你白天要工作,我不想吵醒你。”
      女儿听了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十多年前,两个外孙在美国纽约103街居住时,林语堂也住在纽约,他常常开着汽车把外孙接到自己家里,他忘记了年龄的距离,和外孙们做着各种幼童所喜爱的游戏,他把自己和两个外孙称为“我们三个小孩”,在玩耍各种游戏时,林语堂和两个外孙自称一党,而把廖女士称为“大人”,是另外一党。他还认真地把自己幼年时的相片和两个外孙的相片拼在一起,印晒出一张人工制造的“我们三个小孩”的相片。“三个小孩”还常常故意嬉弄“大人”,当廖女士出去买菜时,“三个小孩”把他们的三双鞋放在饭桌上,而三个人都躲进藏衣室。当廖女士回来只见饭桌上的鞋子,而不见人影,惊讶地喊:“这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三个小孩”在藏衣室里得意地咯咯笑。廖女士又问,仍没有回答。
      最后,“三个小孩”忍不住了,突然从藏衣室里破门而出,扑到廖翠凤身上,两外孙高兴地大叫大笑。林语堂也像小外孙一样高兴地大叫大笑。
      ……他痛苦地品尝着今昔的对比。当年和外孙们游戏时,他生龙活虎,活蹦乱跳,而此刻,他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真像小孩一样,坐在轮椅上被人推来推去。他已经无法与心爱的外孙们做“我们三个小孩”的游戏了,他已经与心爱的烟斗诀别了,而这烟斗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往昔的成败荣辱,像电影似的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信息银屏上。他清醒地等待着那最后一刻的来临。——他是痛苦的。因为他热爱这世界,他不愿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和所爱的生活。但除了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之外,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他说:我觉得自己很福气,能活到这一把岁数。和我同一代的许多杰出人物都已作古……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正如林语堂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宇宙的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1976年3月22日,林语堂胃出血被送迸医院,26日,突然又转为肺炎,心脏病突发。老人和死神作最后的搏斗。
      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才永远停止了跳动。那是1976年3月26日晚上10时10分。
      他赤裸裸地平卧着,身上只盖着一条被单。他是赤裸裸地出世的,现在又赤裸裸地告别世界了。
      4月1日上午,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中举行了林语堂安葬式,他的遗体安葬在阳明山的家园里,面对他所深爱的重峦叠翠。
      他是以一种不忧不惧的恬淡心情离开人世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节选自《林语堂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用圣诞节的喜庆气氛来烘托林语堂的“泣不成声”,表现了林语堂对生命的热爱。
    B.文章写店员小姐不认识林语堂,还误以为林语堂神经不正常,表达了作者对店员小姐不礼貌态度的批评。
    C.文章用了两个“高兴地大叫大笑”写“三个孩子的游戏”,主要表现林语堂的天真活泼和对天伦之乐的渴望。
    D.文章用“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的描写,有力地刻画了林语堂与死神的搏斗。
    E.文章最后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烘托了林语堂去世的氛围,表达对这一文学家的哀思。
    2.“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一句话,表现出林语堂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了十年前“三个小孩子”的故事,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说“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那么,林语堂有怎样的“生死观”?请你就其中某一观点或某几个观点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七 实用类文体阅读(一)(传记、报告)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生旅程的终结
      ①海明威像十二月份和一月份一样,天天吃药,做电疗。他收到多斯帕索斯的一封短信。信中写道:“海明威,希望你住院不是永久性的,请安下心来。祝你一切如意。多斯。”格里库伯和他的妻子给海明威拍了一封慰问电报:“谨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爱戴。”在古巴有一小股敌人在匹克海湾进行侵略性行动,结果被消灭了;五月劳动节,卡斯特罗在庆祝会上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些事件都悄悄过去了,没有引起海明威的注意。罗姆医生要海明威向他保证不自杀。尽管他说他可以用绳索和衣钩作为自杀工具,但他从来不想这么做。
      ②海明威还同一些人保持接触。一位叫赫伯特威灵顿的人写了一本《黄石水域钓鱼指南》。斯克里布纳寄一本给海明威看。他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并要求斯克里布纳给他在三藩市的儿子波比寄上一本。阅读这本书,使他想起昔日他曾去过的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黄石的克拉克海湾附近的诺德基斯特牧场。斯克里布纳还告诉海明威,他的书销路很好。海明威听了非常高兴。创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多么希望能尽早回到凯特丘姆去重新拿起笔来写
      ③六月三十日,他们抵达凯特丘姆。玛丽睡在前房卧室,海明威睡在后房。乔治·布朗住在厨房外面靠近停车场的客房里。第二天海明威和布朗一起开车到医院去探访赛维尔医生。赛维尔医生说,弗里兹收到海明威的信后非常高兴。他回家来已经住了很多天,不巧当天晚上弗里兹得坐火车回丹佛医院去。海明威步行来到太阳谷唐安德森的办公室。不巧,安德森不在,于是他们便乘汽车回家。当天下午朱克阿特金森去看望海明威。他们两人站在门口走廊里谈了足足一个小时。后来克拉拉叫他们进屋去吃晚饭,海明威不肯。相反,他倒邀请克拉拉星期天去吃晚饭。海明威夫妇同乔治·布朗到阿特金森的汽车旅店附近一家餐馆去吃饭。海明威坐在角落里一个面对着房间的座位。他一言不发,但还看不出有不愉快的样子。那天是星期六,餐馆里顾客特别多。他们吃完饭后就回家。一到家里海明威就准备上床睡觉。他到与卧房连接在一起的盥洗间刷牙,突然,玛丽想起了一支曲调特别轻快的意大利歌曲《人家叫我金发女郎》。她轻轻地哼起来,海明威在后面几句也和了起来。他身穿蓝色的睡衣,打开床头灯。玛丽径自到前面大卧房去睡觉。
      ④星期天,黎明比往常来得早一点,天上无云亮灿灿的。海明威像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了。起床后,他披上那件大红的“皇帝袍”,沿着铺了地毯的楼梯走下楼来。早晨的阳光照进了楼下的客厅,在地板上留下许许多多明亮的圆形的光圈。他知道枪支都被收藏起来放到地下室去了。但是他知道钥匙放在厨房水槽上面的窗台上。他拿了钥匙,蹑手蹑脚走下通往地下室的楼梯,轻轻地打开门锁。门一打开,一股潮湿的霉气向他扑来。他挑选了一支双管猎枪,这是他以往常用来打鸽子的枪。他从子弹匣子里取出几颗子弹,重新把门关好锁上,离开地下室,回到客厅。此时,即使他看到户外明媚的阳光,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横过客厅来到耳房休息处,这是一间只有七尺长五尺宽像个小神殿一样的房间。墙上嵌着橡木,地板上镶着光滑的花砖。他多年来恪守一个信条:“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现在他又有另一个信条:“面临死亡,则应勇敢地死去。”这种观念,如果说不仅仅是一句话的话,已经使他下了决心。他打开枪膛,塞进两颗子弹,轻轻地把枪托立在地板上,弯着腰,身子微微向前倾,前额顶住枪管,刚好是在眉毛的上方,接着食指放在扳机上,用力一钩。(选自贝克《海明威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海明威像十二月份和一月份一样,天天吃药,做电疗”,说明海明威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B.侵略古巴的敌人被消灭、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都没有引起海明威的注意,表明海明威是从来不关心政治的。
    C.传记的第②段画线句子“创作就是他的生命……”说明了创作是海明威的生命,没有了创作,海明威就没有自己的生命,他渴望再次拿起笔来创作。
    D.传记详细地写了海明威临死前的一天(六月三十日,星期六)的生活,其中弗里兹的离开、安德森不在给予他很大的打击,为其自杀埋下了伏笔。
    E.传记从海明威选择自杀前与自杀时的平静生活为其作传,传达出了人生“活就勇敢地活下去,死也要勇敢面对”的信条。
    2.作者为什么要写海明威在病床上还很高兴地读了赫伯特威灵顿的《黄石水域钓鱼指南》一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反复地写海明威自杀前的天“亮灿灿的”、“早晨的阳光”、“明媚的阳光”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提到了海明威的两个人生信条:一是“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一是“面临死亡,则应勇敢地死去”。你赞同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少年荣辱观呈“大是小非”状态
      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时,有91%的南京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遇到老弱病残,91%的南京青少年会主动让座;职场竞争中,77%的南京青少年不会因为利益而背叛朋友,81%的南京青少年认同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
      但有83%的南京青少年闯过红灯,其中13%的人经常闯,21%的人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在如何看待艰苦朴素问题上,27%的南京青少年认为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穿名牌?有5%的人认为,现如今艰苦朴素已经过时。
      去年,团南京市委为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建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监测体系。它通过在学校、社区等青少年聚集场所建立的监测点,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群体,就各种社会热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生理、心理等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和调查研究,以及时掌握了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工作。
      目前,这一监测体系已在南京市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设立了20个监测点,定期不定期地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热点、难点,以调查问卷、座谈、个体跟踪监测、网络调查等各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监测。
      在向社会发布这一监测结果的同时,团南京市委还举行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此次监测显现出来的南京青少年思想道德“大是小非”现状作了深刻分析。
      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服务人民、诚信守法等“大”问题,广大青少年都有明确的认识,说明南京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取得了成效。
      但在一些比较具体的“小”问题上,部分甚至数量不少的南京青少年认识模糊。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知行不一、认为对待小事可以随便造成的。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家都能认识到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但具体到做不做家务这样的小事上,54%的人只是有时帮父母做家务,10%的人是“从来不做”;在“闯红灯”问题上,几乎没有人认为可以闯,但却有多达83%的南京青少年闯过红灯。
      一些教育专家说,知行不一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如闯红灯就往往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有专家提到,他所教的学生曾说:“小学的时候,我不但自己不闯红灯,还主动劝他人不闯;初中的时候,我力争做到自己不闯,别人就由他去了;到了高中,我自己也开始闯了。因为大人都在闯,我形单影只,不闯红灯还会被人家笑话。”
      专家建议,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重视研究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的“大是小非”现状,要引导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位长期从事中学教育的专家说,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仅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是不够的,还要把这种热爱落实到具体的小事上、行动上。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大事很大,但小事不小,认知和行动一致更重要。
      也有专家表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创新教育方式,从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事做起。他举例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老是讲过去的故事。80年代,中学生学习课文《高玉宝》时,老师流泪,学生也流泪;90年代,老师流泪,学生开始木然;到了现在,再讲《高玉宝》,学生会哄堂大笑。
      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内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受成年人的影响,也直接反映了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调查中反映的“大是小非”的问题,成年人中或多或少也有所体现,因而也应当重视对成年人的监督、教育,不断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才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把调查情况摆出来,对比鲜明,为后文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B.共青团南京市委主要在青少年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监测点,以调查问卷、座谈、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监测。
    C.共青团南京市委不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大是小非”现状进行跟踪调查,还组织专家对这一现状作了深刻分析。
    D.有专家认为孩子在小学、初中时都力争自己不闯红灯,甚至劝诫别人不闯红灯,到了高中却受成人影响而闯红灯。
    E.有专家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创新,从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事做起。
    2.根据文章第1、2段的调查结果,简要概括出南京青少年荣辱观呈现的“大是”“小非”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造成青少年“大是小非”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探究如何改变青少年荣辱观中“大是小非”这一现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