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着(líng) 据(qì) (jù) (pāo)
    B.息(bǐng) (ní) (liáo) (hái)
    C.惩(chuāng) (jué) (ba) 然(qiǎo)
    D.薄(fěi) 秀(juàn) 射(cuán) 躇(chí)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噩耗 叱骂 作揖 炒鱿鱼 睡眼惺松
    B.喋血 编缉 谄媚 揩地板 博闻强记
    C.桀骜 横亘 漫溯 水龙头 嬉笑怒骂
    D.殴打 创伤 步履 万户侯 星辉斑澜
  • 下列依次在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日本此次受灾,_______了强震、海啸及核_______三重劫难。在人类抗击自然灾害这一方面,日本的事实具有标本性的研究价值,_______是吸取教训和学习经验的“富矿”。
    A.汇集 泄露 必定
    B.汇合 泄露 无疑
    C.汇合 泄漏 必定
    D.汇集 泄漏 无疑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只要认定是真理,就是老师在前,也要据理力争,当仁不让
    B.他才思敏捷,写诗作文一挥而就,我同意他担任宣传委员。
    C.球迷们的批评是尖锐了些,但良师益友,对球员是会有帮助的。
    D.疾风知劲草,今天的困境正是对我们每一位战士意志品质的考验。
◎ 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我回来的原因。
    B.《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史铁生写的。
    C.最近发生的广东佛山两岁女童悦悦连续被两车碾轧不幸身亡应该引发我们全民的深刻反省,而不仅仅是对那十八位路人袖手旁观的冷漠的指责与批判。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大王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
    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1)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1):挼,ruó揉搓。
    (1)词的上片写如何写女子的寂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6)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___。
  • 把下面这则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纽约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晚在纽约其下榻的饭店会见了美国著名专家和学者,同他们就中美经贸关系、人民币汇率、两岸关系等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专家们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美国政府应该进一步表明反对“台独”的立场;中美还应加强沟通,携手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在与美国东部地区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各界代表座谈时,温家宝充满感情地对他们说,祖国想念在海外的儿女们;祖国希望和平;祖国要统一,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现在只剩下台湾问题。“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尽最大努力促进和平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最高利益,我们绝不允许有人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注意: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家的思想,包括它的文学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支配着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答: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一段文字,本着简明的原则,应删去的三处是_____________。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即浅尝辄止②;有些可以吞咽③,囫囵吞枣④;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⑤。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⑥,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经常读⑦。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丁香结
    宗 璞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分析第①节画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 请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