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张伟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或按他自己喜欢的称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乔姆斯基在短暂的中国之行期间,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下事务的认识,并延续了批判美国政府的老调。他带来了一股旋风,除了知识界大声欢呼外,《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事实上,只要对这名学者的生平略作了解,我们便不会感到诧异。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的批评美国政府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关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的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了声望。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也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本身,而在于这种观点所持的姿态:批评者。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当下亟须拥有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的恶果。
      在乔姆斯基看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乔姆斯基成了美国政府永远的反对派。即使在中国之行的演讲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回到大洋彼岸的那个“强权政府”上。中国的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对这一番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言论进行检视,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想,乔姆斯基的中国之行是促进这种检视的恰当时机。
      我们的社会历来缺少对“批评”的集体思考。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必要从乔姆斯基所带来的信息中学到点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以自己的批评来使社会获得或大或小的改进的人来说,学习乔姆斯基强硬而坚持的姿态并不困难。通常,他们只需要准备一些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反对者。然而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批评?
      而对于被批评者而言,他们应该从乔姆斯基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乔姆斯基在对美国社会和政府提出千般批评的同时,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的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乔姆斯基所重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至少,像他本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颇有意思的是,乔姆斯基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曾经因为引领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精神而广受赞誉,如今却同样因为日渐失去这种精神而饱受批评。不知道乔姆斯基的这次来访,是否能帮这所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拾回一些并不久远的记忆。(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B.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像乔姆斯基那样的无所不在的反对者。
    C.一个卓越的批评者,可以帮助政府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
    D.批评者也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正视自己的批评这一问题。
    2.下列有关乔姆斯基在中国受欢迎程度“超过国家元首”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所有的批评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无私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他对知识分子的天职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以及他给批评者所需要的正确姿态提供了范例。
    C.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伟大的批评者,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D.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像乔姆斯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曾经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认为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是虚伪的。
    B.文章认为,相对于被批评者而言,批评者从乔姆斯基身上得到的启示应该更多。
    C.乔姆斯基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D.乔姆斯基认为自己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因为他认为这是他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友人求序文书
    唐绍祖
      辱惠书,重赐大集,复蒙崇奖过当,欲仆序而行之。足下高才壮年,负盛名于时。人之所以推奉足下,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而使仆公然标其卷首,幸何可言!幸何可言!
      然仆尝有言,吾之有文,而欲得工于文者序之,非特相引重而已,吾文有瑜焉不可掩,吾文有瑕焉不可护,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而非甚工于文,则必不能洞首尾,挟要害,旁推交通,以尽其说。尝譬之人身垢痒待搔,而欲使异体者言之,其能无左右相错迕乎?又或有人亲见己身所患之处,而此人方病风拘挛,其能运其十指之力,使之快然而无憾乎?今足下视仆,其于文工耶?不工耶?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不以为不工矣。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仆何敢当!然仆重违足下意,便欲竭其驽钝,以万一相为发明,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知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而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就令吾文诚工,亦不当在作序之列,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此所以临纸涩缩,而不敢措意者也。
      仆又窃谓古人之为序多矣。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观其驰骤往复,似不难恣意自快。而究竟归于质实,绝无增饰情事,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于序文也,抑又可知。后之君子,其欲人之序之,与俨然执笔而为之序者,岂复有讲于此者哉!仆文章鄙野,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以足下工于文,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故又以硁硁【注】之意为足下献。(有删改)
      【注】硁硁(kēngkēng):固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必不能首尾——洞:洞开
    B.此足下许之意则可——见:表示被动
    C.世固多有门而求序于足下者——造:到
    D.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高兴
    2.下列各句,全都属于作者不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
    ②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以为不工矣
    ③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
    ④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
    ⑤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
    ⑥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高度赞扬“友人”年轻有为,名气大,接着说“友人”请“我”作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B.文中特别强调替他人作序的基本条件,就是作序人必须擅长写作,而且要对作品公正客观地评价。
    C.作者用“异体者搔痒”、“病风拘挛”这两句话,再次说明“我”不能替“友人”作序的原因。
    D.结尾段作者全从正面着笔,再次表明不能作序的理由,并且宽慰“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绝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诗重理趣,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2011届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江上的浪漫
    李国文

      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
      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不浪漫当不成文人,至少当不成真文人,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如唐之顶尖文人之一李白,如宋之顶尖文人之一苏轼,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范。
      中国的小文人,并不因为其小便收缩规模,只能小浪小漫。成就有高低,名声有大小,但在浪漫面前人人有份,一律平等。大文人可以大大落落、大张旗鼓地浪漫,小文人照样也可以大锣大鼓、大显身手地浪漫。
      南宋诗人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说不上是顶尖的,但在同时代的侪辈中,却是一流的文人,他不但有非凡的文学成就,更有绮丽的浪漫故事。
      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元曲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写的就是他,就是这位极文学、极浪漫的张孝祥;明代戏曲家高濂的《玉簪记》,写的也是他;而明代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人《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都曾以他的浪漫形象为作品题材。如此多的作品,聚焦在他身上,仅此一点便可想知在张孝祥那个时代,此人不但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章高手,更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多情才子。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元、明戏曲和杂剧的舞台上一个屡被演绎的浪漫人物呢?
      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白先勇先生还要将这出《玉簪记》改编成现代昆曲,将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在北京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献演呢!
      秋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秋江之上,曾经演绎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美丽的道姑,为了爱情打破世俗的禁忌,一路追赶她的心上人而去,她在一叶小舟上,与艄公对唱的戏,那急切中的忧虑,那幢憬中的疑惧是《秋江》最感人之处。改编自明代传奇《玉簪记·追别》的这出折子戏,虽然诗人张孝祥没有出场,但实际上人们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所以,不但文学史留住了张孝祥,连戏曲舞台也留住了这位于湖居士。最为浪漫的一个插曲,莫过于张孝祥授临江令,到该地的女贞观去探望他的姑妈的时候,向在庵里修行的陈妙嫦示爱这一段。
      这就是浪漫透顶的张孝祥的行止了,他没想到在尼观里竞有这等绝色佳人,遂留宿寺观。这就是高濂的《玉簪记》的故事蓝本,他所依据的乃是前辈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绝非凭空而来。而从清人雷琳的笔记《渔矶漫钞》所述,证实宋代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并非向壁虚构。本来这位才子拜见了姑妈以后,就打算告辞的。但这位明眸皓齿,美艳动人的道姑,却让他不忍离去,他执意要留下不走,他姑妈撵他他也不走,这就是诗人毫无顾忌的浪漫了。
      据清人冯金伯的《古今女史》所述,这个爱情故事更有惊人的戏剧性结局:
      “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真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亦以词拒于湖。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情甚洽。潘密告于湖,(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张孝祥抛开自己,法外施仁,玉成这场婚姻。你会不由得赞叹,在这个世界上,成人之美,也许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行了。
      所以,文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浪漫乃文人的天性。惟其浪漫,才有文学。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感情的全部释放,就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就是天资的完全展现,就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因奉此的,那些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些点头哈腰,唯信奉本本主义的……基本上进入木乃伊境界的文人,既别指望他们浪漫,也就更别指望他们文学了。
      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面有多大面值,那一面也会有多大面值。这就是说,浪漫有多少,文学也该有多少。
      一点也不浪漫的文人,最好去当锱铢必较、涓滴归公的会计员,或者去当颗粒归仓、一尘不染的管库员。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发生的误会就是将会计员和管库员弄来当作家和诗人;而把作家和诗人,送去做会计员和管库员。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
      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由文人无不具有浪漫气质写起,进而提到因大浪漫而成为大文人的李白、苏轼,自然引出本文要写的对象张孝祥,高度评价了张孝祥的文学成就。
    B.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个朝代的作家以张孝祥为原型创作的戏曲、杂剧,突出了张孝祥是一个极浪漫的文人,印证了浪漫与文人的关系,点明主旨。
    C.作者写《秋江》这出戏,是因为它能充分体现张孝祥的浪漫,也照应了“秋江上的浪漫”这一题目。
    D.文章在举完张孝祥的例子后,接着就水到渠成地点明什么是浪漫,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E.文章以张孝祥极具浪漫的故事为例子,点明了文人浪漫与文学史的辩证关系,寄托了作者对浪漫的向往和对当今社会能多出浪漫文人的期待。
    (2)文章说“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又说惟其浪漫,才有文学”,请结合文本谈谈成就文学所需要的“浪漫”应该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末说“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请概述“这种辩证关系”所包含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特点,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作简要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像杜尚那样活得如此精彩,如此自由。杜尚一出,整个西方艺术史被改写。学习杜尚,能使我们的生存意义霍然改容。
      杜尚是法国人,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薄兰韦勒。他生长在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杜尚被熏陶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
      在服兵役之前,杜尚曾在巴黎待过一阵,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过十几个月。在学院里他几乎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等他看出来像他这样的人在学院里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时,他就离开了。杜尚天生有一种性情,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这种处世风格变得愈加明显。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解释他早期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他反艺术的开始了。他自己说:“人们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对我来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意识的考虑,我应该这样做或应该那样做,我只是做我认为有趣的事罢了。”
      杜尚离开军队到巴黎的时间是1906年,那时候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开始出现、发展,乃至竞争的年头。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比如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每年一次的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会,送去了两幅画,居然还卖掉了一幅,使得他也成为潮流中的人。那时杜尚还年轻,对外界感到新鲜好奇,不免学学这个,试试那个。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自己学游泳的时期,而且还学得不坏。从他1906年19岁从军队里退役到1912年画出《下楼的裸女》只有短短的六年,在这期间,他对艺术的掌握程度使他对艺术无论是赖以生存,还是赖以成名都没有问题。但杜尚把这一切都放弃了,因为他不看重这些,他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这是他保持了一生的重要原则。他的思想引导他走向另一个方面去了。他感兴趣的是精神的探索,他要透过事物的表面,趋近更为真实的核心——艺术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对这样一种活动投入如此大的关注、赋予它如此大的魅力?
      杜尚一生都没有介入过任何团体。按他自己的说法“对任何流派和组织都失去了兴趣”。1916年在欧洲出现的达达运动十分接近他的行为主张,而且也一直把他视为精神领袖,但杜尚也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杜尚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粹的自由,自由对杜尚来说重于一切!但这不是给自己放纵行为护短的借口,而是心灵的完全自由。获得这种自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反而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这需要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把握自己,不受诱惑,让心超越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
      1915年杜尚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美国,那时他28岁。在他到美国之前,他已经是个名人了,美国把他视为欧洲重要的现代艺术家。1915年到1923年这段时间,杜尚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纽约。杜尚很喜欢美国,对这个从不肯守规矩、活得如白云般自如舒展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重负,让人轻装上路的地方。杜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杜尚在1923年回到巴黎,在法国一直待到1942年。1942年,当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欧洲时,杜尚又回到美国,此后他基本上一直在美国,在1954年入了美国国籍。从1942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里,美国艺术界正热衷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风格——抽象表现主义,这和杜尚提倡的变非艺术为艺术的路子大相径庭,没有人去注意杜尚。杜尚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绝不抛头露面,他的住处甚至不装电话。
      杜尚喜欢单身的生活,因为这最能保持他生活的自由。他在67岁的时候与一位离婚的女子结了婚。他解释说,因为他和他的新婚夫人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龄,不会有能力再有孩子了,所以他才放心地结婚。这次婚姻一直维持到他81岁谢世,很是美满。
      1968年10月1日,杜尚夫妇邀请了一些朋友在他们巴黎郊区的一个简单的公寓里共进晚餐。这是一个轻松、融洽的夜晚,杜尚妙语连珠,朋友们流连忘返。在客人离去不久,杜尚上床之前,他的心脏平静地停止了跳动。他的朋友这么描述:“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美丽、高贵、安详,只不过比他活着的时候略为苍白一点点,一抹微笑留在他的嘴角。”
      在满世界焦灼进取的状态中,杜尚独自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自由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杜尚离开朱丽亚艺术学院,是因为他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的人。
    B.1906年杜尚离开军队到了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会时卖出了一幅画,这标志着他的艺术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
    C.视自由重于一切的杜尚一生都没有加入任何团体,但是达达运动却将他视为精神领袖,不过杜尚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
    D.虽然是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杜尚才来到美国,但是他喜欢美国,并且加入了美国国籍,杜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E.本文通过对杜尚的自由人生的描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伟大画家独特的人生追求,也为我们的生存意义提供了诸多思考。
    (2)通读全文,说一说哪些因素使杜尚“活得如此精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杜尚的“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让心超越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结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B.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C.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自上映以来,仅仅两日,其票房收入轻松过亿元。《让子弹飞》的票房“飞行”速度让很多影片只能望其项背
    D.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创作的小说《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实至名归,他于201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深圳地铁2号线近日开通,新车厢内车门的两侧上方分别设置了黄色的紧急对讲器和红色的紧急解锁装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乘客可以通过这两个装置与运营管理部门取得非常便捷的联系。
    B.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观,但也存在着广为社会诟病的教育官僚化、精神赢弱、操守失范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新目标。
    C.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我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D.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 2011届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合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俗语也叫俗话、常言等,是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汉语语汇中的一种定型语句。_______,而且使用范围十分广,在汉语语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常常会带来一语惊四座的效果,_______,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_______,可以丰富自身的语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_______,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或谈吐更为丰富和生动。
    ①学习和掌握俗语
    ②它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口语性
    ③准确恰当地运用俗语
    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 请根据以下材料,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不需要拟横批。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介绍,根据史铁生的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文革”期间,史铁生下放陕北,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也是成绩丰硕,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该电影类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于什么是诗,柏拉图说得很神秘,他认为诗是依诗神的驱遣,是神力所赐。但是台湾著名涛人痖弦则说得很简单:“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你是怎样理解痖弦的这句话的?请你创写一个充满诗意的句子,并说明它为何充满诗意。(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有学者在评价金庸时认为,一部射雕,表面上是写武侠,骨子里写的却全是至情至性的文人。最至情至性的是那个旷世的黄东邪,他有一个自己的岛,外人是不被允许进入的。这岛上桃花盛开,山石奇秀,他有箫有剑有明月有好风有爱女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因此他懒得与人往还,因为他只爱他自己的岛——那是只有他那样智力的人才配居住的岛。难怪有人说,做人一定要学黄东邪:你可以顽皮,你可以偶尔犯点邪气,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你自己的美丽的岛。
  • 请以“两只翅膀的翱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