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八 实用类文体阅读(二)(新闻、科普文章)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新闻时评,完成1~4题。
    父母的贫困生活成就周洋夺冠的奇迹
      新闻背景: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选手周洋力压三位韩国选手,以2分16秒993打破冬奥会纪录并夺冠,成为中国短道历史上首位1500米冬奥金牌得主。
      19岁吉林青年周洋以一敌三压倒三位韩国选手,赢得中国冬奥历史上首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成为中国冬奥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她是怎么做到的?A.她作弊;B.她幸运;C.她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
      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在电视镜头的一端,解说员杨扬已经给出了答案,周洋创造了奇迹,天才和奇迹才匹配。如果归结到体育范畴内,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就在女主角拯救世界归来时,她没有感谢领导、教练的栽培,也没有感谢CCTV。在需要当事人豪言壮语往别人脸上贴金的时候,周洋改变了中国运动员无师自通的获奖感言脚本,周洋说,这一切将改变自己,“这是我的梦想,我觉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
      有网友说,单凭周洋这质朴的话,我爱死她了。更有人将她的“大胆”归结为90后孩子的“叛逆”。事实上,我们都不要将情况理解得更复杂,与其空泛地赞扬周洋如何孤胆如何英雄,不如让我们对比一下苦孩子的命运。或许从她质朴的言语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培养一个奥运冠军多么不容易啊!因为家境不好的关系,练出成绩,改善家里生活,是周洋所背负的重担。
      周洋出生在长春一个有些特殊的家庭里,妈妈的腿有残疾,待业在家,爸爸也没有固定的单位。周洋开始练习滑冰的时候,她的妈妈王淑英给别人织毛衣,爸爸周继文就天天送她去学,因此也耽搁了工作。2005年,为了提高队员的训练水平,吉林请来了韩国名帅金善台。这位外教一来,首先把训练量增大到过去的1.5倍。周洋说,“累的时候,想想父母,想想父母什么的就能挺下来。”主教练李琰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认真,你让她一个动作做10个,她就能自己做满20个。完全不用担心她偷懒,而是怕她运动过量。”
      由此可见,“让爸妈生活得更好”早已溶入周洋的血液,她从踏上冰面的那一刻起就为此而奋斗。如果不太健忘的话,在德国田径世锦赛上成名的中长跑运动员白雪也属此列。白雪拿了工资后,就不让父母再下地干活了,她竭尽全力通过自己的能量来让全家人感受到光和热。
      在此之前,我们听到的更心酸的故事是:奥运冠军唐功红当年学举重是靠母亲10元5元地一点点凑,500块钱是找了四家人才借齐的,在举出奥运冠军之前,他们一家人一起睡在大坑铺上。还有孙英杰,这个在著名教练王德显调教下的女弟子是靠父母筛沙子才送出农村跑向世界的。
      而她们——周洋、白雪、唐功红、孙英杰……都没有退路。如果没有奥运冠军头衔砸在头上,别说光宗耀祖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即便自己的出路和归宿都是问题。幸亏有人惊险地成功了,给其他同样苦出身的孩子看到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于是,“奥运改变自己,奥运改变生活”才称之为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请不要误会,奥运并非改变所有人,它势利到只改变第一名的生活。因此,周洋才敢在冠军到手后说出那句憋在心底许久的愿望。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周洋她们是幸运的,过独木桥的只是一人,其他千军万马或许正像当年的邹春兰一样在搓澡不止。
      然而,我们并不要为此而悲观,一切并非命中注定。周洋、白雪等人的一飞冲天,至少为其他“苦孩子”提供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模板。
    1.下列对新闻时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一人敌三,战胜韩国强手,夺得1500米短道速滑冠军,这是我国第一次获得该项目的奥运冠军。
    B.文中说“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意思是说在体育比赛中,美丽的桂冠和奇迹都是为天才准备的。
    C.文中“无师自通”并非真的无师自通,“大胆”并非胆大包天,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D.文中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了周洋父母早年的工作、生活状况,只是再现奥运冠军的家庭背景和成长之初的状态。
    E.“奥运并非改变所有人,它势利到只改变第一名的生活。”我们在祝贺和欣羡冠军的同时,也当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
    2.在新闻通讯中“新闻背景”通常置于新闻后半部分,这篇文章却将其置于首段,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第2段提出了“她是怎么做到的”的问题,并列出了四个选项,而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请结合全文概括周洋获得成功的条件或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见过太多的获奖场面,我们听过太多的获奖感言,周洋的获奖感言的确与众不同,请针对周洋的获奖感言,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八 实用类文体阅读(二)(新闻、科普文章)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新闻通讯,完成1~4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穿梭于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目睹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动物最多就剩下17头左右了。中国的白鳍豚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纳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还有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晋朝学者郭璞对中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作注时详细描述了白鳍豚。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坏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了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
      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直到它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它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江豚活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海豚和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近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选自《华尔街日报》,本文获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
    1.下列对新闻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则新闻通讯的开头部分,文字凝练简洁,概括了新闻的中心事件,同时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白鳍豚生性害羞,视力极差,同样的条件下,江豚能活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这说明其灭绝是自身原因所致。
    C.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前后几年,数字迥异,前后对比说明了中国白鳍豚几近灭绝的现状。
    D.作者追溯历史,引用古代典籍,来说明白鳍豚在中国也是历史悠久,同时为白鳍豚增加了神奇的色彩。
    E.常年打鱼的渔民们已经见不到白鳍豚,几个星期的搜索也没有找到白鳍豚的踪影。看来白鳍豚真的已经灭绝。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视平衡是报道中一种两面说理,有好说好有差说差的公正、公平的传播姿态,是新闻写作的原则和传统之一。请举例谈一下本文运用平衡报道手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中,问题、冲突乃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富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集训十八 实用类文体阅读(二)(新闻、科普文章)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科普文,完成1~4题。
    尘埃世界
      打扫的人嫌它讨厌,但没有它生命便不能存在。——题记
      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夏日早晨,我独个儿坐在祖母的客厅里,沉醉于书中。突然,我抬起眼睛,就在那里,在一道阳光中,我看到了最奇特的景象:闪闪尘屑在缓缓回旋,像银河里的星星。我伸手穿过那道灰尘,每只手指都拖着个闪烁的旋涡。
      打扫家中缝隙里的灰黑尘土,总是没完没了,很容易教大多数人忘了第一次在一束阳光中所窥见的令人着迷的灰尘世界。由于上天的安排,世间不少美事全赖尘埃
      没有尘埃,就没有云,也没有深浅有异的绿叶或色调不一的阴影,我们更不能领略到山上可爱的乳色雾霭,或欣赏到教人叹为观止的落日。
      大气中不但有空气分子,而且有微小飘浮的尘埃粒子,它们把阳光中较短的(蓝色)光波截住并使其分散,我们因此才有蔚蓝的天空。日落时,充满尘埃的大气把较长的橙色和红色光线显出,将天空染成橙红色。浮在大气较上层的细微尘粒产生黄昏的余晖,那迷人的暮色悬留在西边的天空,就像一段美丽的乐章的结尾。总之,尘埃是我们的诗兴之源。
      但除了美丽的景象,尘埃亦带来不少实际益处,雨就是其中之一。要形成雨云,水汽必须有个核心才能围着它结聚,就像珍珠要有颗沙粒一样。飘浮在空中的尘埃正好做此用途。
      尘埃是哪里来的?大部分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在路上每走一步,皮鞋会将混凝土刮下一些微粒。硬币每次易手,也有些微脱落。划着一根火柴,千百万粒炭末会逸入空中。你翻阅这本杂志,光滑纸表面上的微小黏土粒子、油墨的碎片和手指的皮屑会飘进大气。
      大部分的人造灰尘来自燃烧燃料。火电厂烟囱每天喷出许多吨烟尘;喷射机引擎喷出的废物,不停地掉到我们身上。你的屋子里就有无数亿粒尘埃,有些穿过吸尘机的袋,被马达烧烤,发出一股焦味。电视机的荧光屏最容易积聚尘埃。因为后面显像管的电子枪对着荧光屏发射,使荧光屏带负电荷,由于异性相吸,带正电荷的尘埃在附近飘过时,便会飞向荧光屏。
      当然,泥土是天然尘埃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鲜有人知道海洋是另一主要尘埃之源。每次波浪冲击,风便把无数的盐粒吹向内陆,而且可达数百公里之遥。这些产自海洋的结晶体每年有3亿吨,是人类总采盐量的1.5倍。来自太平洋的盐粒落在内华达州里诺市赌场的停车场。偶尔,大量的盐吹向新泽西州海岸,在电线的绝缘体上积成盐霜,引起停电。
      有些尘埃是活的,尘螨住在你的床上和地毯上,快乐地吃你身上每天脱落的千百万粒皮屑(它们的排泄物经发现是最最强力的过敏源之一)。还有酵母,它是尘埃世界的化学师,生产它的孢子很小,在一条1厘米长的线上就可排列1100个,酵母能把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将葡萄汁变成酒,大麦变成啤酒。要是大气中每年没有那千百万吨的花粉飘过,大多数的花和树木就不能繁殖。
      你随手抓起一把普通的泥土,里面就可能有几粒来自哈雷彗星的尘埃。在地球上,有些尘埃来自月球,大多数的专家相信,那是巨大的流星撞到月球表面所激起的尘埃。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过去的13亿年间,一颗小行星曾撞到火星,所激起的尘埃可能有不少飘落在地球上。
      地球上之所以有现在的各种动物生存,也可能要拜尘埃之赐。根据这一理论,在6500万年前,一颗像曼哈顿岛般大小的飞奔小行星撞到地球,激起的尘云使地球数十年隐于黑暗和寒冷,恐龙因而灭绝,哺乳动物因而得以繁衍,其余的动物,你可以说,都是史前动物。
      在《创世纪》中,有一段卓越的描写:“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这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尘埃确实一直是人类之始和生死的隐喻。
      正如每个日落所显示的,造物主已把尘埃计算在它为这个世界定下的公式里,而在这个奇妙而无处不在的尘埃世界里,我们也是其中一部分。
    1.下列对科普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行文之前,先用题记,凸现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B.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制造着尘埃,消解着尘埃,世上有的东西也在消解着我们制造的尘埃。
    C.我们人类不必也不能为尘埃而烦恼,因为人类和动物们是活生生的,而尘埃是没有生命的。
    D.尘埃在为人类制造着烦恼之外,同时也造福于人类,并且是人类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E.这篇科普文章的主题与我们常常引用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同工之妙。
    2.文中说“世间不少美事全赖尘埃”,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尘埃的形成有哪些来源?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创世纪》中的一段话:“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这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这段话有着怎样的作用?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