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度人教版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mù)然 (dié) (zǎi)人 (huò)
    B. (qián)能 (tāi) (nǔ)马 怙恶不(quān)
    C. 吞(shì) (yǎo)窕 (diàn)青 (chà)海
    D. (zhēng)脱 (shà)白 (mǐ) (yǐ)旎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诤友 安详 矍铄 提纲挈领
    B. 愁怅 刀疤 蓬篙 含辛茹苦
    C. 荒缪 磨砺 蟹螯 山青水秀
    D. 荟粹 蔓延 泄密 浮想联篇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朵桃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站立枝头,大胆地______那娇小的花瓣,露出新鲜的浅笑,这寂静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②他提出的问题很______,小李一时答不上来,有些沉不住气了。
    ③他过分______了环境的影响,把它看成是主宰一切的东西。
    A.伸展 尖锐 夸张
    B.伸展 尖利 夸张
    C.舒展 尖利 夸大
    D.舒展 尖锐 夸大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这款多功能的时尚手机,上市不到三个月,其价格从上市价5300元迅速降到4000元,降价幅度之大,令人汗颜
    C.魏晋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文学专论,他的“文人相轻”之说,堪称不刊之论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柳是春的使者,我国古代有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比如清明节时,老北京就有插柳、戴柳、射柳的习俗。
    B.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古代开始的“离乡不离土”、永远让农民滞留在土地上的生存方式,将随着户口制度的改变发生根本的变化。
    C.我国政府将医疗体制改革委托给了包括国内的著名高校、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6个机构,每个机构都会各自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一套方案。
    D.中国女外交官章含之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那样坚定,她对革命事业遭受的损失,是那样令人惋惜。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B.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C.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D.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师。
  •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敛裳逝——宵:名词作状语,连夜
    B.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指鼓起翅膀
    C.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D.古之君子,其责己也以周——重:重视,看重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版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巾车,棹孤舟——或:副词,或者,也许
    B.吾尝终日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C.取之于蓝,而青蓝——于:介词,相当于“比”
    D.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遂见用于小邑
    A.问征夫以前路
    B.不以长揖见拒
    C.吾未见其尊己
    D.蚓无爪牙之利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到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犹疑什么呢?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出生时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异,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诋毁的话就接踵而来。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注释]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 ②属,聚集在一起。 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 ④鬐,鱼脊上的骨翅。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于郢中者——歌:歌曲
    B.国中属而者数千人——和:跟着唱
    C.鬐于碣石——暴:同“曝”,晒
    D.岂能与之江海之大哉——量:衡量,推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非独鸟有凤鱼有鲲——蟹六跪二螯
    B.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知臣之所为哉——审容膝之易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襄王认为宋玉的行为与作风有失检点,直接问难,毫不留情面。
    B.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C.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鷃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D.宋玉以凤、鲲自比,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一击,又显出傲然之气。
  •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鲲之大,____________;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对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天下第一了
    ②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
    ③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④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
    ⑤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⑥又不太僻静
    A.③④⑥②⑤①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⑥②⑤
    D.②⑤④⑥③①
  • 对下面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A.“义民”对暴君的死不但不感到欢欣,反而认为眉间尺、黑衣人一类的复仇者不配“和王一同享受祭礼”,既表现了部分百姓的奴性之深,也暗示了彻底变革社会之艰难。
    B.“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一句,暗示了复仇者、被复仇者和复仇本身都已经被遗忘和遗弃,只剩下了麻木的“看与被看”。
    C.“大臣,太监,侏儒等辈”之所以都“装”着哀戚的颜色,是因为他们深知国王是暴君,但迫于大出丧的悲痛环境,只好“装”。
    D.复仇的神圣、崇高被这些奴才、看客们彻底消解,复仇演变成了全民狂欢的闹剧。小说这样结尾,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的怀疑精神。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版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典诗歌鉴赏。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①殄:灭绝,消灭。 ②绁:系,缚。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句说青松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掩没,可见众草之深、青松之孤。
    B.众草等“异类”被严霜摧毁,才显出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
    C.诗人用“连林”反衬“独树”,表现出独松的寂寞冷傲、孤芳自赏。
    D.“提壶”二字回扣标题,但“挂寒柯”、“远望”则暗示陶渊明饮酒意不在酒。
    E.“吾生梦幻间”流露出人生“如梦幻泡影”、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
    2.“提壶挂寒柯”也有版本作“提壶抚寒柯”,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英国科学家最近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建筑技术,人们完全能够建造出高抗震性能的房屋,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现问题的关键是,除地区和建筑物本身有所差异外,抗震建筑的成本一般来说都相当昂贵。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的布莱克伯勒认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大小,主要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建筑物下的土质及地面的移动量有多少能转移到建筑物上来;二是支柱的数量;三是支柱的牢固性;四是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横摆度。他解释说,如果建筑物下面是坚硬的石质结构,则十分有利于抗震,但目前大部分建筑物都建在泥土上,泥沙和填土在遇到地震压力时,常常会液化,从而使建筑物从根基部位倒塌。布莱克伯勒认为,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就可有效防止泥土流失。另外,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也可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不受地面移动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如果地面移动太远,巨型弹簧就不再适用,而且有些附加设备,例如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坡道等,就会将建筑物与地面重新连接起来,削弱弹簧的功效。对于防止横摆,布莱克伯勒说,一些日本建筑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常在屋顶放置大型重物,利用水压活塞使重物运动,且运动方向与地面横移方向相反,抵消了横移的影响,从而把建筑物的横摆度减到最小。英国科学家认为,将巨型弹簧、牢固的支柱、水压活塞及屋顶重物等方法相结合,肯定能抵抗地震灾害,只是因其成本高昂现在无人敢于问津。
    1.下列做法中属于通过改善建筑物下面的土质来进行抗震的一项是(     )
    A.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防止泥土流失。
    B.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
    C.在屋顶放置大型重物,使重物运动,且运动方向与地面横移方向相反。
    D.将巨型弹簧、牢固的支柱、水压活塞及屋顶重物等方法相结合。
    2.对文中所给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现有建筑技术,人们可以彻底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B.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可以非常有效地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从而不受地面移动的影响。
    C.布莱克伯勒在文中介绍的几种抗震方法都还停留在理论上,一时还无法全部付诸实施。
    D.英国科学家对于抵抗地震灾害充满信心,只是由于抗震建筑的成本高昂,所以现在还不能采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液化”指的是泡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地震的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
    B.抗震因素的第二、三点,作者没有介绍解决方法,因为增加支柱的数量和加强支柱的牢固性是普通建筑学业已考虑的问题,非抗震建筑学所特有。
    C.在布莱克伯勒介绍的几种方法中,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是造价较为昂贵的一种。
    D.日本在建筑上较早探寻出了一些可供他国借鉴行之有效的抗震方法,那是因为日本饱受地震之苦。
    4.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这一做法,主要是由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大小的4个因素中哪一因素决定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一山昙花
    张晓风
      ⑴ “你们来晚了!”
      ⑵我总是听到这句话。
      ⑶旅行于世界各地,总是有热心的朋友跑来告诉我这句话。
      ⑷于是,我知道,如果我去年就来,我可以赶上一场六十年来仅见的瑞雪。或者一个月前来,丁香花开如一片香海。或者十天以前来,有一场热闹的庙会。一星期以前来,正逢热气球大赛。三天以前是啤酒节……
      ⑸开头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忍不住顿足叹息,自伤命苦。久了,也就认了。知道有些好事情,是上天赏给当地居民的。旅客如果碰上了,是万幸,碰不上,是理所当然。凭什么你把“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好景都碰上了?
      ⑹因此,我到夏威夷,听朋友说:“满山昙花都开了--好像是上个礼拜某个夜里。”心里也只觉坦然,一面促他带我们仍去看看,毕竟花谢了山还在。
      ⑺到了山边,不禁目瞪口呆,果真每株花都垂着一朵大大的枯萎的花苞。遥想上个礼拜花千朵万朵深夜竞芳时,不知是如何热闹熙攘的盛况。而此刻,我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宫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⑻如果不是事先听友人说明,此刻我也未必能发现那些残花。花朵开时,如敲锣如打鼓,腾腾烈烈,声震数里,你想不发现也难。但花朵一旦萎谢,则枝柯间忽然幽冥如墓地,你只能从模糊的字迹里去辨认昔日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⑼此时此刻,说不憾恨是假的,我与这一山昙花,还未见面,就已诀别。
      ⑽但对这种憾恨我却早已经“习惯”了,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我没赶上,李白宴于春夜桃李图我也没赶上。就算我能逆时光隧道赶回一千多年前去参加,他们也必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将我竣拒门外。是啊,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我可以碰上的。哥伦布去新大陆没带我同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首演日我没接到招待券,而地球的启动典礼上帝也没让我剪彩……反正,是好事,而被我错过的,可多着呢!这一山白灿灿的昙花又算什么!
      ⑾我呆站在山前,久久不忍离去。这一山残花虽成往事,面对它我却可以驰无穷之想象。想一周前的某个深夜,满山花开如素烛千盏,整座山燃烧如月下的烛台,那夜可有人是知花之人?可有心是惜香之心?
      ⑿凡眼睛无福看见的,只好用想象去追踪揣摩;凡鼻子不及嗅闻的,只好用想象去填充臆测;凡手指无缘接触的,也只得用想象去弥补假设。
      ⒀我曾淡忘无数亲眼目睹的美景,反而牢牢记住了夏威夷岛上不曾见识过的一山昙花。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自己总是听到“你们来晚了”这句话,“总是”一词突出了自己错过的好事情之多。
    B.作者尽管听朋友说昙花已经谢了,但还是促他带自己去看看,可见心中并不是真正的坦然。
    C.作者把昙花比作“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既点出了之前昙花深夜竞放的盛况,又流露出未能赶上这场盛宴的遗憾。
    D.作者说“他们也必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将我竣拒门外”,表达了她对封建时代歧视女性做法的憾恨。
    E.作者“呆站在山前,久久不忍离去”,是因为心中的失望太重,后悔自己未能早来几天。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1)你只能从模糊的字迹里去辨认昔日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4)段和第(10)段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纪念鲁迅先生的一副对联,其上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下联对上联进行重新排序。
      上联(被打乱顺序):①一生呐喊②冰心寒骨③出关理水④铸剑以起死⑤大地秋肃方觉热风暖⑥看透三闲二心绝非准风月谈⑦朝花堪夕拾⑧独领华夏文坛
      下联:奔月补天,采薇为非攻,故事已新编,先生春温始有野草来,撰尽南腔北调岂是伪自由书,力启中国民智,痛心疾首,万众彷徨。
      上联(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造一个句子。
    有的拓荒者是顽强的实干家。他将薄田变成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
    有的拓荒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清晰明白、简洁流畅的语言,为“北京四中诗文朗诵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散文朗诵《想北平》。
  •   “读”是一种投入的状态,是心与心坦诚的面对,是发自肺腑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式的领悟。文字可“读”,自然可“读”,人物可“读”;庄子读“大鹏”,陶渊明“读”园田,卡夫卡读“人的异化”……“读”使心灵饱满充盈,使思想提升飞跃。
      请以“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