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黑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复习质量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轰动大上海。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它清新、自然、淳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与众不同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出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带发修行仍忠贞不贰。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都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女驸马》中冯素珍唱的“民女名叫冯素珍”,都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好听”是广大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性,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合悲欢。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多年的孕育,终于形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选自胡亏生《黄梅戏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2.下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套曲代表了黄梅戏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数板、对板等腔体。
    C.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淳朴。
    B.《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C.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馀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趋,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馀篇。其锓板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掩。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而司城固不可问矣。(有删改)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板:刻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借助
    D.而司城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辛。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令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去世。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着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回到家乡后,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他,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看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成书而流传下来。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和忧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注]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注】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3)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2011届黑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复习质量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里传来的羊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火,放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里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注视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女儿说:昨晚它还活蹦乱跳呢,可阿爸,它今天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昨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声。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别的羊还等着你上山吃草呢。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淹埋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里充满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像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里念叨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卷曲着,一绺一绺卷曲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再舒展开来了。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是冲着羊羔来的。阳光下,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靠近。
      随后,高阔的蓝天上,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有一个偌大的影子在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濒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传来一阵乱乱的鸣叫声。乌鸦躲闪开了。不知从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地里,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地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的一位朋友来到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似乎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要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的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地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之后,又恢复了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从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传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通过“欣喜”“吟唱”“暖和”等词语,写出了父亲欢快的心情,这与下文写女儿因失去小羊羔而悲伤形成对比。
    B.小说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的形象,其中重点写了父亲的行动和心理活动。
    C.小说通过对死羊羔、秃鹫、苍蝇等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苦,突显了主人公勇于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D.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善解人意,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勇于为父亲分忧的牧民少女的形象。
    E.小说题为“一片白云”,但主体部分却没有对白云进行的描写,而只在最后一段出现了有关“一片白云”的描写,这样的题目不恰当。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叙述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的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的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裹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价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先生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本名叫“天使心路”的小书,既没有刻意炒作,也不追求文辞的富丽堂皇,却受到热烈追捧,许多医院订购,将其作为教材发给医护人员。
    B.随着精细化问题的解决,天气预报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气象保障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种大而化之的天气预报已成历史。
    C.如今的汽车厂商做产品研发时都要考虑将新车设计得八面玲珑,既要外形漂亮,又得内装丰富;不仅动力强勤,还必须驾驶方便、乘坐舒适。
    D.3月7日,国际会展中心春意阑珊,400多家家纺企业汇聚一堂,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一场代表中国家纺行业最高水平的布艺盛宴。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广州亚运会上,中国队多数奥运项目和年轻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但足球等有影响的项目成绩不理想,中国竞技体育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前景并不乐观。
    B.在阅读方式多样化、各种阅读观念充斥、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缺乏、阅读心态浮躁的当下,值得我们的图书出版界和每一个读者,来一番认真严肃的思考。
    C.近年来,我省银行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机构种类不断丰富,网点布局日趋合理,服务覆盖面日益扩大,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体系业已形成。
    D.尽管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仍应重视基础知识,在对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从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切忌不可忽视基础。
◎ 2011届黑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复习质量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青海湖的湖面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广阔。____,____,____,____,____。而青藏高原上的纳木错湖,海拔高达4500米,堪称举在天上的湖。____,好像大地佩戴的一块翡翠坠子。青藏高原上的湖泊美在何处?我觉得:美在清澈,美在水色。
    ①像晴朗的夜空
    ②走近岸边
    ③远望湖水湛蓝湛蓝
    ④湖水是绿色的
    ⑤湖水清澈见底
    ⑥卵石历历可数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参照下面的内容填空。
      (1)连日来幼儿“入学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我省未来的幼儿教育重点将放在兴建公办幼儿园上。我省将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既补助公办园,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同时将公办幼儿园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支持城市街道、村集体、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兴建幼儿园,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幼儿在园总数的一半。针对农村幼教薄弱的现状,将增加幼儿园的数量,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发展“一村一园”。
      (2)对于初中和小学……(摘自《新安晚报》,有删改)
    (1)学前教育阶段:_____________。包括三方面: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分配。包括三方面:a.统一办学条件和教师配备标准b.教师统一招聘,城乡交流c.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平等
  •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中的“芙蓉浦”是周邦彦思乡时于梦中所见。请对词中“芙蓉浦”的梦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词人的思乡之情。(8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