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辽宁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经典常谈》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些,可是书籍不必再是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很干脆地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实。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就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得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二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有在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想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已经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
    1.下列对学生应该读一些古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B.阅读经典能扩大人的视野、开阔胸襟、增长见识,使人能得到所谓”无用之用”。
    C.经典训练的用处就在于教人见识一番,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
    D.阅读的本子最好是有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让学生展卷了然。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读古书的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一般人的经典读本,一般人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而只能让他们直接读《诗经》原文。
    C.作为历史书,《史记》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贼将害允恭,其子以告,因遁去。内容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弁焉。贼寇每遇风涛,则逐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行及临江军,择骁卒孥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允恭兵力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太半,擒数百人。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明年,召赴阙,授允升右赞善大夫,允元大理评事。(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允恭以策之——干:干涉
    B.官盐市之——辇:车辆
    C.造轻舠,袭其首,斩之——掩:偷偷地
    D.又通州境上蹑海贼——趣:快速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杨允恭“能以方略捕贼”的一组是(     )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
    ②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
    ③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
    ④择骁卒孥轻舟伺下江贼所止
    ⑤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
    ⑥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允恭二十岁时被贼寇抓获,答应帮助贼寇才没有被杀,并留在贼寇那里暗中结交贼寇首领的儿子,用钱让贼寇首领的儿子窥探贼情。
    B.杨允恭做广、连都巡检使时,因为贩卖海盐的贼寇进入岭北,老百姓中违反禁令(私自买卖盐)的人很多,于是请求在大庾县部署军队,从此以后违反禁令的人就少了。
    C.杨允恭打击临江盗贼时,曾经被贼炮打中左肩,但他毫不畏惧,神色勇敢,用计打败贼寇,消除了贼患。
    D.杨允恭接管江南水运后三路转运使由各自为政改为集中管理,他根据数量分配任务实施分段运输,这种方法用了一年,进献京城的贡米就翻了一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太半,擒数百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蘋: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对其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______,何哉?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 2011年辽宁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下来的都是傻子
      客机在大沙漠里失事,仅有十一人幸存。沙漠的白天气温高达六十摄氏度,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源,人很快就会渴死。
      这十一个人中,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政府官员、公司经理、部队军官……此外,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傻子。
      他们出发去找水源。大沙漠仿佛是个魔鬼,不断地同这些可怜人开着玩笑——他们先后三次欢呼狂叫着,冲向水草丰茂的绿洲,可那绿洲却无情地向后退却、退却,直至消失。是海市蜃楼!
      次日中午,当他们又一次被海市蜃楼愚弄后,所有人都躺倒了,除了傻子彼得。他焦急地问别人:“那个水不就在这吗?为什么不见了?”
      好心的家庭主妇告诉他:“彼得,认命吧,那只是海市蜃楼!”
      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只是渴得厉害,他只想喝水。他吃力地攀上了前面一个五十多米高的沙丘,突然高兴得手舞足蹈,连滚带爬地下来,兴奋地嚷着:“水塘,一个水塘!”
      这次,没有一个人答理他,包括那个善良的家庭主妇。彼得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拔腿再次朝沙丘上爬,翻过了沙丘,吼叫着消失在沙丘的另一边。
      “可怜的傻子,他疯了!”大学教授嘟哝了一句。
      二十多分钟后,当彼得刚冲到水塘旁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彼得一跃跳进了水塘中……大风刮了一天一夜。三天后当救援人员寻找到他们时,那十个人已经全死了,有的尸首已被沙土掩埋了。只有水塘边的傻子彼得安然无恙,除了瘦了些。
      救援人员把他带到遇难者的身边,询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何以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
      目睹伙伴们的惨状,彼得哭了。他抽泣着说:“我和他们说了那边有个水塘,他们说那是海市蜃楼。我不懂什么是海市蜃楼,我只想去那边喝水,我就拼命跑去了——真的,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海市蜃楼吗?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海市蜃楼,宁愿渴死也不去喝海市蜃楼里的水?”
      彼得瞪着他那双无知的、泪汪汪的大眼睛,虔诚地向救援人员请教着。
      他说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他三天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的叙述突出了水源对这十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当其他十个人都明白这是被海市蜃楼愚弄后,傻子彼得却还在焦急地问别人,这一情节刻画了傻子的傻。
    C.傻子彼得不知道什么叫海市蜃楼,他只想喝水,正是他的这种生理本能救了他。
    D.当彼得找到真正的水塘的时候,其他人都不愿意相信他,小说以此讽刺了那些自视聪明的“文化人”。
    E.小说以“活下来的都是傻子”为题,告诫人们:不要小看傻子,他们同样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傻子”彼得的主要个性特征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那十个“有知识”的人为什么会死在距离水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可能的告别
    朱苏力【注】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制度化即所谓法治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得遵守制度,履行职责。
      因为,法治并非某个文件或书本上的那些让一些人热血上头、让另一些人昏昏欲睡的词语,而是现代生活少不了的大大小小的规矩。规矩不一定起眼,有时还让人闹心,却大致能给人们一个稳定的期待。而你即将踏入的社会,就是我们参与创造的这样一个制度网络。她对你会有全新的稳定的期待,你要从更多地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宽容转向更多地关爱和宽容他人,甚至仅仅因为你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她对你的要求更高、更苛刻。不错,我说过“发现你的热爱”,那是在新生入学之际,是就大学学习而言的;对于毕业生,我的告诫从来都是“责任高于热爱”。记住,承担责任,有时不是因为你喜欢。这是对成人的要求,理解并做到了这一点就算大人了。这或许是毕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关的则是要守住自己。去年我已说过,大学教育天生有缺陷,还无法弥补。今年再加两句吧:学校会增加你的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德行,它提升不了你的德行,它也增强不了你的判断力和意志。别以为学了多年法律,有了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嘴边挂着正义,就真以为自己正义了或是比别人更正义。这是一些脑子不清楚或是脑子太清楚的法律人编出来的,忽悠别人,捎带着推销自己,但弄不好也会把自己给忽悠了。想一想,难道学经济的,天天念叨亚当·斯密或成本收益,就个个亿万富翁了?好像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都不是学经济的,还都辍学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不对,但也别以为念过几本书,知道几个词,还会说“我很happy”,人就聪明或高尚起来了。这些年来,我们就生生看着一些法律人倒掉了,学位、地位甚至学问都不低;最近,还包括我们一位1986年毕业在商务部工作的校友。我不怕丢人,也不怕这一刻令各位扫兴,提及这位校友,是因为,对承担更多更大社会责任的精英来说,对你们来说,这是个真问题,很现实,也很要紧。
      人们常说今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社会转型、社会道德共识重建的时代。但换个说法,今天是一个诱惑很多、外在规范特别是制约不够的年代。这挑战法治,更挑战一个人的德行、操守和判断力。如果没有或不足,或是有侥幸心理,你就把握不了自己,容易忘乎所以,随波逐流,一不小心也可能混迹于成功人士。但记住鲁迅先生的话,大意是:如果你真能折腾,真会忽悠,也会小有斩获;但要想凭此成大事,自古以来,门儿都没有。
      当外在规范和制约不足时,我们心里就更需要有点荣辱感,也就是当独自面对自己或永恒时,你心头会突然掠过的那一丝莫名的骄傲、自豪和优越感。你就会更看重做事、努力做成事,而不是太计较所谓公正回报,也不那么关心或总是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人生有许多事不值得较真,但有些事必须较真,要对得起自己。如果觉得不该做的,无论是折腾人还是倒腾事,就是不做;该做的,那么,“虽千万人,吾往矣”,爱谁谁!但这不是知识问题,就算是,北大也给不了你。得你自己学习,在一次次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的选择和行动之后。它拒绝机会主义,需要德行,对自己真诚,有时还要有点血性。听起来像是说教和劝善,其实不是。我55岁了,有点天真,却不只有天真;我也毫不掩饰自己相信后果主义和实用主义。我是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穷达淡定,宠辱不惊,守着自己的那点事业,守着自己的那份安宁,哪怕在世俗眼光中他或她既不富有也不成功,甚至很失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虽不完美却还是值得好好活着并为之努力的社会,而许多人也会因此多了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难道我们不就是为此才走进北大的吗?尽管,许多同学就要告别这个校园了,我也将告别院长的职责。我们都如流水,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不可能告别北大。北大并不只是一所大学的名字,不只是东经116.30°北纬39.99°交会处的那湾清水、那方地界,不只是所谓北大象征——“一塔湖图”或墙上铭刻的北大校训。你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大,包括农园的油饼,二教的自习,一帮子半夜爬起来光着膀子看世界杯的伪球迷,或是那枚从没别上你胸前、已经找不到了却永远别在你心头的校徽……北犬也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的一个梦。因为北大,我们懂得了责任,并且有能力担当。
      这个夏日,北大见证了一批过客,他们要到一个叫做“前方”的地方去!(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毕业生,我的告诫从来都是‘责任高于热爱’”,作者的话体现了他对责任的重视,这必将为这些即将离校的学生注入一股强大的责任感。
    B.作者认为知识不等于德行,知识也提升不了人的德行,要想提升一个人的德行,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磨炼。
    C.作者提到1986年毕业的在商务部工作的校友,意在强调毕业生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和意志。
    D.作者在文中运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利于拉近与毕业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引起他们的共鸣。
    E.这是一篇充满激情与人情味的欢送辞,既写出了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又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卸任的感慨,“过客”一词,同样写出了他对北大的依恋。
    (2)本文是北大法学院院长在法学院2010届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致辞,却以“不可能的告别”为题,说说演讲者认为在告别校园时哪些是不可能告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像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都不是学经济的,还都辍学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今天这个诱惑很多、外在规范特别是制约不够的年代里,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承担社会责任?请结合文本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B.这段时间气候反常,昨天中午还是艳阳高照、暖意融融,没有想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后竟然一寒如此,我今天早上出门时不得不穿上厚衣服。
    C.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悉,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使跃然纸上。
    D.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奥巴马总统在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举行了盛大的校园集会,从而拉开了旨在提升民主党选情的一连串校园造势活动。
    B.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助于政府转变角色,使政府由过去的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参展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的艺术品基金,于8月10日通过国内外多种渠道正式向全球发行,发行量预计达3亿元人民币。
◎ 2011年辽宁省六校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现实中,我对一些生活的真相,真的不明白,有时明白了也不敢面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便用自己的键盘,通过自己的书写来极力探寻、揭示一些真相。
    ①也不能说穿
    ②真相和快乐是不能共存的
    ③有时把一些真相识穿了
    ④面对真相的生活是不快乐的
    ⑤因为真相比谎言更可怕
    ⑥面对真相我们有时会说谎,会唯唯诺诺,会顾左右而言他
    A.⑥⑤③①④②
    B.②④⑥⑤③①
    C.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⑤⑥②④
  •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网络热词往往反映时下的重大社会事件,表达人们的心声。2010年物价异常上涨,工薪阶层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网络上便出现了一些热词。①_________,便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等词;针对能源价格上涨,使出现了②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这些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创造的网络热词,反映了物价超乎寻常上涨的严峻现实,③_________。

  • 揣摩例句,写一个句式相近、修辞手法相同、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句子(不能再使用例句中加粗的词)。
    例句:人情味就像调味的盐,放多了,公平和正义的反而苦涩难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过程中总有着一些稚嫩、不成熟的地方,它是缺点,但里面也有着很多可贵的品质。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都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走向成熟”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