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山西省太原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考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叶朗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既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这样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文学、历史、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喻为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而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缘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的。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令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弥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散是美学从西方经由日本传人中国,得到热情关注、积极引介的过程。
    B.弥散是从奠定到发展,中国美学吸收西方美学养分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C.弥散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中成长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D.弥散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是中国美学所呈现出的广泛性、综合性特征。
    2.从原文看,不属于“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归于道”等传统思想的固有特点,不断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
    B.中国美学往往“越界”而至文学、历史、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等领域。
    C.中国美学重视对“道”的深广体验,“乐道”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D.中国传统美育重视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结,现代美学继承了这一特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思想中统归于“道”的真、善、美在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中能够体现。
    B.审美活动涵摄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因此孔子认为“乐之”最为重要。
    C.中国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划分界限,体现出中国美学的价值和特色。
    D.古人将普通事物和行为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形成日常生活审美情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李香州书
    [清]吴敏树
      香州三兄足下:
      见乡试录,喜浏士中式者多,而宿好诸君皆不与,又可惜也。浏中科名,近来有日盛之势,后生初试,动辄得之,如吾香州好古多学,乃不得与之并,场屋如此久矣,其无足怪也。
      承惠手书,滔滔千百言,旨趣浩大,不可以骤穷。其于鄙人阿好过誉,万不敢当。然不意香州何以勤勤切切,至于如此?岂非平昔深慕古人奇节伟行,见时之人无似焉者,乃如鄙人之迂拙,亦以为少能自异于俗,而故深许之也?
      嗟呼!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若鄙人者,既不能少有似于古人,而又欲强自异于今人,作一教官,尚不免遭诟讪、被弹射,仅自逃避而去,此独可以终老乡里,幸全其身命而止耳。今乃欲复入京师,以其童然垂白之老叟,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官,此何为哉?香州既厚爱我,又以他日非常之望见属于我,非聊用相戏云尔耶?既以愧君,又自笑也。
      然所为区区欲一行者,非果自意其尚有用于世而然也,又非不自知其不合于时之人而欲侥幸于一试也。平生时读书,颇喜用意,一二所及,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而又好为诗、古文辞,文章源流、上下得失之故,差谓不迷于其心。盖京师者,非独功名富贵者之所走趋,而学道艺术之家也往往在焉。如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非久留与居游,则未可也。若其终不遇于有司,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因香州爱我,聊具言之,他不悉。
      【注】①浏:湖南浏阳县。作者曾任浏阳县学教谕。②场屋:指科举考试的地方。③春官:唐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后世因称礼部为春官。又明清时会试在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好诸君皆不与——宿:平素
    B.谓不迷于其心——差:不好
    C.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发明:启发,阐明
    D.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间从:偷偷跟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作者“复入京师”目的的一组是(     )
    ①幸全其身命而止耳
    ②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官
    ③欲上与古人议论
    ④学道艺术之家也往往在焉
    ⑤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
    ⑥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分析了年轻人科举考试容易考中而像友人这样的好古多学之士往往失意的现象,以此安慰落榜的友人。
    B.作者认为自己迂腐不通世故,也被认为与世俗多少有点不同,得到了羡慕古人奇伟品行的友人的赞赏。
    C.作者既不能稍稍近似于古人,又想努力使自己不同于今人,因此既感到愧对友人的厚望,又嘲笑自己的无能。
    D.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处境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在信中表述自己并不想求得功名富贵,而是为了到京师游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其终不遇于有司,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燕子矶【注】
    施闺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矾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__。养生丧死无憾,______________。(《孟子》)
    (2)碧云天,______________,西风紧,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去年元夜时,______________。月上柳梢头,______________。(欧阳修《生查子》)
◎ 2011届山西省太原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考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岂不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的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难念的姓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的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遏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总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在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参加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竟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了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清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很好。村里人依旧很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文中设置庹其五认为老孙家的院子里种一颗粗大的茶树会更好这一情节,是为了说明庹其五的品位更高,审美能力更强。
    C.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孔乙己,暗含作者对他咬文嚼字的讽刺。
    D.文章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主题相关,也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E.文章标题为庹其五,但作者却围绕“喝茶”展开故事情节,因此文章标题不是很妥当。
    (2)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⑦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句话包含着他怎样不同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立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刘文典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刘文典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清,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抢抓机遇谋发展,各地干部普遍有一种计日以待的紧迫感,许多人用“五加二、白加黑”的连轴转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B.曹魏文化是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章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挖掘并传承其思想精华,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
    C.李可染的山水画能够在当代山水画坛别开生面,在于他始终奉行不断深入传统与不断感受自然的思想。
    D.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的“世博时刻”如浮光掠影,但是它注定将对中国产生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凋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房价是继续上涨,还是逐渐回归理性?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对此不抱希望。
    B.经过神探深入调查和缜密推理,终于将谜案破解,并在华莱士和帕里佐的婚礼上,怒指新郎官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C.因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被烧伤的任家萱,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在全国“粉丝”的热切关注中,记者招待会终于顺利召开。
    D.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难题。
◎ 2011届山西省太原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考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农民工版《春天里》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来自一种自觉的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引起人们普遍的艺术共鸣
    ②恰恰就是这种完全自发与自然的态度
    ③反而产生超越原唱者的力量感
    ④它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
    ⑤不但让人不会嫌弃他们的粗陋
    ⑥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习惯
    A.②⑥③①④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④⑤⑥②③①
  •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说: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以上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拉图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卢梭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
  •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宣传“爱心”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到羊肉馆卖给老板。一位农民看了却连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仔细看看自己的画,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这时,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