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川祭祀与敬畏民心
      泰山,从鲁国的名山到全国的名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除了伴随东方和儒家文化的成长壮大以外,还伴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而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泰山所代表的感恩观念也走上极致。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这种祭祀,就是一种感恩典礼。感谢山川,感谢天地。封禅泰山,是为了报功,其实也有感恩的一面。封禅,根据《五经正义》的解释是“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报功天地,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汇报、报告,另一方面就是回报、报答,就是感恩天地。所有的祭祀,都有报恩之意。
      天子封禅,报功天地,为最高感恩典礼。成就这一盛典,不仅取决于帝王意愿,更取决于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按照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有比目鱼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家江山,即位三十年,群臣建议封禅泰山,而光武帝的回答是:“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隋文帝一扫天下,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但是当群臣建议封禅泰山的时候,文帝说“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最后只用南郊之礼祭祀泰山,不敢举行封禅之礼。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天地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无其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帝王何尝没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敬畏之心让他们却步。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或因大臣劝阻,或因天象异常,或因水灾出现,最后决定放弃封禅。封禅,对于帝王而言,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因此有着可以想象的引力,但是很多帝王,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最后决定放弃,是因为他们有敬畏之心。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之言。这些帝王敬畏的是什么?真的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吗?当然不是。他们敬畏的是人心,是历史。他们害怕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天谴,导致历史的恶评。
      天地良心,算是一个成语,在中国的语境中,天地代表艮心。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天命观就发生了巨大改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选自《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祭祀山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祀山川,起源很早,有对一般山川的祭祀,有对特殊山川的祭祀,而泰山封禅是祭祀山川的最高礼节。
    B.古人祭祀山川,是因为他们认为山川中“有能润于百里者”“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认为山川能泽被四方,赐予万物,养育万民。
    C.因为儒家文化的不断成长壮大,祭祀山川的规格越来越高,泰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D.古人祭祀山川,作者认为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诸如对自然和民心的敬畏,对自然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感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也不是所有天子都可为之的,只有那些能让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的天子才可为之。
    B.天子封禅,报功天地,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即凤凰来仪,麒麟现身,比目鱼出海。若贸然行之,就是欺天灭祖,就会自遭祸端。
    C.“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这句话或许是汉光武帝的场面之言,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天子对民心的敬畏。
    D.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最后又决定放弃,这是因为他有敬畏之心,但他敬畏的其实不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而是人心,是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光武帝、隋文帝没有泰山封禅,是因为他们的敬畏之心太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足。
    B.恢复汉家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的隋文帝,都没有贸然去泰山封禅,也有来自他们自身的原因。
    C.很多帝王都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他们害怕这种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历史的恶评,所以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D.因为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所以历史上天子祭祀山川就是要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在敬畏人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含二亲既终,两兄继没,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海王越以为太傅参军,出补闿阳令。元帝初镇下邳,复命为参军。过江,以含为上虞令,转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太守。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散骑常侍、大司农。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芴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白:“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寻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光禄勋,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充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成服焉。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励家人,尽心奉养——课:督促
    B.如其礼乐,之明宰——俟:等待
    C.成帝其素行——美:赞赏
    D.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致仕:为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颜含有操行的一组是(     )
    ①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②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③含所历简而有恩
    ④成帝美其素行
    ⑤含以其盛满,不许
    ⑥每日自尝省药馔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含年少时就因孝闻名乡里,后来,他的哥哥去世后他又照顾失明的二嫂,他不仅督促家人自己也是尽心尽力,甚至亲尝药饭。
    B.颜含因战功被封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就问他上任之后有什么打算,他的一番话让王导叹服,最终他将吴地治理得非常好。
    C.颜含很有德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身居要职而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曾受到晋成帝的赞美。
    D.颜含在某些问题上很有见解,重视品行实际,反对胡吹海侃。他认为桓温盛极必衰而没有答应桓温提出的联姻请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1.请分析颔联描写牡丹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牡丹”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4)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6)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进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操作不当丢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2)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
    峄桐
      ①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眼睛所能看到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望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时,那里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装饰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②可是,现在的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会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③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④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在此基础上告诉我们,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其他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大地和自然的主宰,而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⑤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那样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
      ⑥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大量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物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这张网的脆弱也许是我们难以觉察的。 
      ⑦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不仅只是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一定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选自《青岛环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宇宙的荒凉,没有生命,是为了与后文地球的美丽富有生机形成对比,从而引出“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的主题。
    B.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理论是针对所有生命体的,他认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必须认识到其他动植物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
    C.人为的原因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而随着这些物种的灭绝,许多珍贵的遗传信息也将随之消失。
    D.作者在文中先是用大量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然后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改变这一切做着努力。
    E.作者之所以说“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是希望人类能珍惜自然,感念自然,呵护自然。而这最终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2)如何全面理解题目“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识之士保护地球其他物种的呼吁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最后说:“不仅只是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一定不属于人类。”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此句结尾?人类和大地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艺术成了一些人沽名钓誉、招摇过市的手段,有些人以此来标榜自己在时代中的伪“前卫”姿态,让人贻笑大方
    B.前一段时间,世界各地动物成批死亡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关于“世界末日”的议论,这一耸人听闻的言论被广泛散播,使人们感到惶恐不安。
    C.当前,国人普遍追求“吃”“用”“送”奢侈品,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解决这样的问题,开征奢侈税或许是调控消费的好办法。
    D.没有多少作家能直面现实,否则,在作家汗牛充栋的今天,为什么很少看到以现实主义态度看待社会、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呢?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针对众多媒体关心的今年庐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是否提高的问题,庐山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透露今后将加强管理,以更加到位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B.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认为,我国吸烟率的下降主要在于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更加有力的控烟措施,使吸烟率的下降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C.连日来,一篇题为“儿子,爸爸也是郑渊洁”的博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很多人非常好奇,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可以复制吗?
    D.深圳文化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起飞逐步形成的,是一种以对外开放为现实背景,与深圳的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具有新颖性、多样性、通俗性等特点的新都市。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感动观众的,正是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参加亚残运会的2500多名运动员,在来到赛场之前,都已战胜了生活中最难以逾越的一个对手——自己。在一次次的内心挣扎与现实困难前,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已让他们的人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①他们的现实世界或黑暗或倾斜
    ②观众的掌声中,已包含了对这样的人生的肯定
    ③一个人的比赛,就像一段浓缩了的人生
    ④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始终充满阳光,这让他们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努力来到了赛场
    ⑤在人生的跑道上,倘若能像残疾人运动员这样勇敢前行,又将是怎样的风景
    ⑥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命运为他们设置了不同寻常的障碍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②⑥①④
    C.⑥⑤④①②③
    D.⑥①④③⑤②
  •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材料一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刚刚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四川的彭山县莲花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尽管所谓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憧憬的经济“前景”: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红火的“农家乐”……地下的坟茔,分明已演变成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材料二“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面对愈演愈烈的“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很多古墓的发掘都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而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同样的风,不一样的感觉。春风暖,给大地披上嫩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风冷,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风对大地的爱恋。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当“第一次”发生时,我们会觉得人生多姿多彩,.充满希望。婴儿呱呱坠地后,第一次叫爸妈,第一次学走路;上学后,第一次获奖;长大后,第一次赚钱……
      不过,有一天,你忽然发现,“第一次”不知不觉间减少了,相对增加的是“最后一次”。毕业前,最后一次上学;出外奋斗前,最后一次依靠父母;退休前,最后一天上班……
      人生就是如此,每一次人生转弯,改换跑道,不都有新鲜的第一次和阶段性的最后一次吗?
      请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