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十)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①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除了反映出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反映出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葛洪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③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于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因此对于一幅秦简或汉简,无论是出自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的兵士,还是出自小篆或隶书的名家学者,如能屏弃名流观、职务观,以寻常心态窥之,将有助于欣赏到其中大同的本真韵致,取得独到的审美效果。
      ④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着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同滚滚江河的上游总有细散的小支,在一泻而下的同时又分成枝杈,这是艺术欣赏的常态,差异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却总喜欢操起斧子,东砍西斫,如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还有什么欣赏的精神自由可言?
      ⑤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赏才能真正变得自由,同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审美意识之中,与每一个头脑产生交融,从而催化出新的形象。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南朝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不同的审美见解,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如果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认为“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既简单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赏真谛。
      ⑥生存论的本体把欣赏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级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繁多,给后人形成定势。
    D.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2.关于“欣赏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陈相因,不把前人的定论移过来。
    B.欣赏者要有新意,不循旧辙,不循名流效应。
    C.欣赏者显示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D.欣赏者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在书法艺术的欣赏中要彻底舍弃前人的欣赏定论,确立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南北朝人对书法欣赏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那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品位不同所致。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欣赏,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D.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句,把杨玉环与赵飞燕作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这一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仙埤字灵馥,扶风鄙人也。仙埤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埤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埤故人姚仲宾说之,仙埤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埤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埤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埤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埤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埤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埤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埤曰:“丈夫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埤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馀万赴焉。仙埤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埤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六百户。十一年,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初,仙埤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埤”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子严夫嗣。(选自《梁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埤于军斩仲宾以——徇:示众
    B.诏仙埤节,讨之——假:借助
    C.仙埤犹持兵于江西,日运漕——钞:同“抄”,抢掠
    D.高祖爱仗之——雅:素来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马仙埤“忠心主上”和“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一组是(     )
    A.仙埤于军斩仲宾以徇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
    B.毁瘠过礼,负土成坟常单身潜入敌庭
    C.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
    D.建康城陷,仙埤号哭经宿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仙埤少年时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对父亲有这样的孝心也使得他后来对君王也十分忠诚。
    B.齐都城失陷后,马仙埤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安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誓死为高祖效忠。
    C.马仙埤屡立战功,但在部下面前从不言功,认为大丈夫建立功业不求声名,失败要勇于承担责任。
    D.马仙埤在外征战,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常单身潜入敌国窥探,所以常打胜仗,高祖很仰仗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仙埤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仙埤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埤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请赏析“已”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4)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十)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优哉游哉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嗒”。再来一下,“咔嗒”。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嗒”。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嗒”。这第四下“咔嗒”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口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够我明天后天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嗒”。游客摇着头,坐在船沿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嗒’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游客开始想与渔夫攀谈时,渔夫只是摇摇头和点点头,表明他敷衍游客,不想在闭目养神时被打扰。
    B.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渔夫,文中采用了“延迟”手法,让游客对渔夫的开导在一组组对话中完成,增强了小说的曲折性,使叙事更加生动。
    C.文中的渔夫衣着寒碜,却优哉游哉地在码头闭目养神,作者在对比中刻画了一个慵懒、不思进取的人物形象。
    D.文中采用对话的语言形式,游客喋喋不休,渔夫寡言应付,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身份,显得真实可信。
    E.文中的五次“咔嗒”声是形容照相机或打火机的响声,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开篇写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一段写“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试探究游客离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孩童丁聪
    刘梦溪
      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几周前和几个月前,丁聪还告知我他的近况: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到宣告报废的地步,也一定到了动不动就出毛病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啊。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一个民族一个时期能出现几个这样的文化巨匠和孩童呢?
      丁聪的妻子沈竣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讲起丁聪的种种意外,语调和心绪同样平静。她扮演的是贤妻和慈母的双重角色。他们在1957年小丁40岁时才结婚。一见钟情的成分不能说没有,更主要是当年的小丁,一见便须臾不能离开小他十余岁的沈竣。但婚后不久,丁聪不明所以地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宁古塔一带的北大荒劳动改造。一对燕尔新婚的才子佳人,不忍分离,也得分离。
      这一遗恨青史的天大误会,让丁聪欠了发妻一笔永远也不得还清的感情债,就像《红楼梦》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一生以眼泪还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一样。所以丁聪总是喃喃地说:“她跟着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圈内人士尽管无不以小丁的惧内称雅,却从未忽略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我结识丁聪、沈竣夫妇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我称沈竣有治国之才。丁聪说:“所以我受不了!一个能管理国家的人,如今只管我一个人,你想想看。”那么小丁对沈竣以“家长”相称,就不足怪了。
      其实我内人陈祖芬和丁聪还要更稔熟一些。他们一度都在政协。下面摘录祖芬文章里关于丁聪的一段——
      在坐大轿车去人民大会堂开大会的路上,我问丁聪怎么永远不老,是不是吃了青春宝?小丁说:“不,我是吃了娃哈哈。”下车与小丁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有人招呼他一起找个座儿歇会儿。小丁笔挺着身子说不用,说从来到人民大会堂开政协会都没在大厅里坐过。来了,站会儿,就进会场了。而且总是高兴着,孩童般咧开大嘴笑着——当然,孩子只能站着看大人坐着说事儿。
      小丁年方八十一,没有白发,只有童颜。我想,人生历尽艰难后的最美丽的境界是童真,是用儿童那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丁聪始终是一个孩童。八十岁是孩童,九十岁更是孩童。当然1957年四十二岁的时候,也是孩童。那么一个孩童说的话,为什么还被当做罪证将其打成右派呢?不是有句俗语叫童言无忌吗?
      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艺术始终保持敏感的孩子,一个笑口常开的孩子,一个需要母亲爱抚的孩子,一个需要家长沈竣照料的孩子!
      我们别再打右派了。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文章开头,丁聪说晚年的自己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表现了他乐观幽默的心态。
    B.文章将屡遭磨难的丁聪和对他不离不弃的发妻沈竣分别比作《红楼梦》中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表现了丁聪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C.文章中丁聪的“惧内”表现了他对发妻的尊重和感激,是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D.文章用许多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丁聪天真率直的可贵品质,这些描写与丁聪“文化孩童”的身份相符。 E.文章语言平实通俗,以生活化的描述表现了丁聪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单纯天真的本色,主要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专制。
    (2)文章说:“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就文中看,丁聪遭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是加倍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表现丁聪“文化孩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丁聪是“文化孩童”,并说“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过多方面的审时度势,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姚明因脚踝应力性骨折本赛季不再参赛。
    B.智利遭遇矿难的工人在地下数百米的黑暗中没有悲天悯人,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等待地面的救援,最终创造了无一人遇难的人间奇迹。
    C.近五年来,各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各部门陈陈相因,导致中国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让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D.2011年上半年,各地酒后驾车致人伤亡的事件屡有发生,这是因为不少领导干部犯而不校,没有从一些小错中吸取教训。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B.最近网络盛传,新疆伊犁记者遇袭案的受害人——《北疆晨报》的一名记者仍在医院抢救,该记者是因为舆论监督遭报复,报社一位高层人士对此予以否认。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D.《赵氏孤儿》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高扬正义之大旗,感人至深,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十)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当年以《那山那人那狗》享誉文坛的湖南作家彭见明,在《搞车》中把目光投向了喧嚣的深圳,其中活动的人群不仅在故乡和异地之间,而且在梦想和现实、尊严和利益、自我和非我之间反复挣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它们融入叙述者看电影的成长过程中,镶嵌在一连串的电影故事里,一切就发生了质的改变。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电影故事和叙述者的成长故事在同一文本里产生了共生的效果,营造了奇妙的心理空间。
    ①小说以“搞车”这一特殊行为作索引
    ②使人性的展现充满了现实的逻辑
    ③如果说《搞车》凭借现实的粗粝产生强烈的冲击
    ④葛亮的《戏年》则以叙事的精致考究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
    ⑤同时也使超速飞奔的现实笼罩着梦幻的色彩
    ⑥《戏年》里的三个故事如若剥离出来,不过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爱情故事
    A.①②⑤⑥③④
    B.①⑤②⑥③④
    C.①②⑤③④⑥
    D.③④①②⑤⑥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2010年冬,开诚老人静静地离开了人世。2010年12月2日,遵照老人的遗愿,他的遗体并没有被送到墓地,而是交给了天津医科大学为新生认识人体构造所用。请你以一名医科大学学生的身份为开诚老人写一段话,表达对他的赞美。(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则拆迁公告,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根据××市政府2011年2月召开的城市规划新纲要实施工作会议的精神,①为了全面解决我市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方便市民出行,②现决定对我市幸福路和康乐路进行拓宽整治改造,对涉及的居民住宅将依法进行拆迁,③对居民拆迁的住宅将按照《××市交通用地拆迁管理补偿法规》予以补偿。④各拆迁户务必于2011年5月31日前搬出原居住房屋
                             ××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
                                2011年2月15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香港已故明星张国荣说:我的人生要力争完美。也有人说,再好的美玉也常有微瑕,再妙的文章在构思或素描上也会存在缺陷。人生其实就是伴随着遗憾走来的。在生活中,你有过与此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吗?
      请以“品味瑕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