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九)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生与硬汉
    王开林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一篇名诗《从军行》,其中有一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认为投笔从戎远胜烹文煮字,这是一层显在的意思。而该句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书生乃蒲柳弱质,哪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呢?
      其实,我们从书生中也同样能找出一些硬朗的角色,这些书生一旦较起真来,拼起命来,那股子直闯刀丛剑林的狠劲并不输给任何硬汉。
      比如韩愈,唐宪宗虔诚信佛,他却批鳞直谏,上《谏迎佛骨表》,指出佛只是“夷狄之一法”,“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尤其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八字,差不多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令唐宪宗勃然大怒,若非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施救,十个百个韩愈也被当木柴劈掉了。似韩愈这种书生,刀山敢上,油锅敢下,最有胆气。这样的古代书生还有很多,比如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苏东坡、王冕、李贽、唐寅、金圣叹、王夫之……他们都是好样的,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原因何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古代书生的出路那么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乎只有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就几乎是必然的。除非铁了心不怕挨饿,不怕挨整,不怕坐冷板凳,否则就必须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是真正的硬汉。比如文天祥,“君降臣不降”;比如陆秀夫,难酬蹈海;比如夏完淳,视死如归;比如谭嗣同,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谁说书生都是软骨头?这些书生的硬骨头足以令刽子手雪亮的鬼头刀一一卷刃!
      迄于现代,书生中的硬汉并未绝种,章太炎是一个,陈独秀是一个,鲁迅是一个,胡适是一个,傅斯年是一个,刘文典是一个,闻一多是一个,梁漱溟是一个。章太炎闯入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是独夫民贼,陈独秀将监狱视为研究室,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胡适为使约法和宪法确立而奋笔抗争,傅斯年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骂到垮台滚蛋,刘文典当面怒斥蒋介石是“新军阀”,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书生,个个有血气,有胆气,有志气,有豪气,无论哪一样都不输给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当他们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时,虽九死其犹未悔,乃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使然。
      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乃是被御用、奴化、驯养、蛊惑的结果,当然也有性格作祟,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当他们把人格、尊严和良知搁弃一旁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与精神的硬朗无缘,与心灵的高贵绝缘。(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硬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韩愈等书生都是硬汉,他们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B.所谓的“硬汉”是指那些体质硬朗、力气很大、敢于较真、敢于拼命、敢于杀敌立功的人。
    C.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都是真正的硬汉。
    D.“硬汉”能够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虽九死其犹未悔,“硬汉”是精神的硬朗,是心灵的高贵。
    2.下列对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书生只能走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几乎是必然的。
    B.在那个封建集权社会,有些书生怕挨饿,怕挨整,怕坐冷板凳,只得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C.封建统治者长期御用、奴化、驯养、蛊惑书生,导致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
    D.也有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生乃蒲柳弱质,没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所以说书生中没有硬汉。
    B.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让书生中的硬汉比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C.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驳斥了书生都是软骨头的论调,先后列举了韩愈、文天祥、章太炎、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古代书生中有很多硬汉的观点,概括出了“硬汉”的精神特质,目的是希望现代书生中也能出现硬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蛙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已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缐。今天子神圣,俊义辐凑,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若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倪(通“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日‘缑山杜处士’。”天历中,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献。(选自《元史·杜瑛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田千亩——与:给予
    B.其不取如此——苟:随便
    C.帝纳之,心瑛——贤:认为……贤能
    D.执政书——遗:遗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瑛品行端正和有治世之才的一组是(     )
    A.①与良田千亩,辞不受②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
    B.①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②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
    C.①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②今不能溯流求源……不可胜言者矣
    D.①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②今天子神圣,俊义辐凑,言纳计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瑛学识渊博,一生以教书为业,活动于山西、河北一带。他多次谢绝朝廷征召,不愿为官。
    B.杜瑛认为治国要抓根本,应该“明法正俗,育材兴化”,来解除千百年来的灾祸,而不能只抓“簿书期会,文法末节”。
    C.杜瑛认为古代贤明君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推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异端邪说所害,邪恶横行,导致天理不存。
    D.杜瑛不是一个只钻故纸堆的腐儒,他还关心国计民生,为安邦定国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昔闻洞庭水,__________________。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九)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儿子开会去了
    茅盾
      父亲心里想到十一年前血染南京路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同她的两个女朋友从“包围总商会”立逼“宣布罢市”的群众大示威回到家里时,一把抱住两岁的孩子,一面兴奋地说:“我们一队里有小学生,马队冲开了前排的大人,有好几个小学生跌倒了,我看见一个——不过十二三岁,在马蹄下滚过,幸而交通队立刻来救了去。我那时就想到我们的阿向。可是,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这样了吧?”
      以后每有一次示威运动,每有一次看见小学生们参加而挨着皮鞭马蹄,母亲回家来总是抱住她的阿向,沉痛地说着同样的话语。
      最近,她看见了“一二·一六”北平的受伤学生的摄影,她唤着阿向说道:“阿向!你看,这一个臂上绑着纱布的,好像比你大不了几岁呢!唉,他们对小孩子也下毒手!”
      然而现在阿向也到了要去参加什么“运动”的时候了呢!十一年前无数的跟阿向同样大小的孩子现在大概也同阿向一样怀着又好奇又热烈的心情准备去参加第一次示威。
      父亲想着,心里觉得有点难过,又有点快慰。儿子匆匆忙忙地在吃蛋炒饭了。父亲觉得他应该对儿子说几句话,可又觉得要说的太多了,儿子也未必全懂,儿子毕竟是太小了一点。
      母亲却先开口了:
      “开过会倘使去游行,阿向,你还是不要去吧。”
      儿子只管扒饭进嘴里。
      “游行可以不去。你的肺病刚好,多走要伤身体的。况且,要是在半路里被冲散了呢?你又不认识路,怎么回来呢?”
      父亲也说了。但是儿子狡猾地笑了笑,匆匆地把饭吃完,这才很不平似的叫道:
      “不怕,不怕!不认识路,我会问,会叫车子!”
      他伸出手来,又说:“车钱呢?”
      父亲给他两张角票,他就走了。母亲一直站在后门口看他走出了巷堂门。
      “你不应该先允许他去的!”母亲回到客堂里就抱怨起父亲来。
      “不许他去,以后他可能就瞒过你!”
      “可是到底太小了!”母亲叹气说。
      父亲和母亲面对面吃午饭,觉得比往常冷清许多。
      “我原先打算和他同去,倘使要游行了,就带他回来;可是后来一想,一则不免要碰到许多认识的人,二则他也不肯跟我回来的。……”母亲自言自语地说。
      “自然,”父亲笑得很响,“他要跟群众走,怎么肯跟你母亲呢!”
      “他是什么也不懂的,就凭一股血气,胆又大,你应该教教他。”
      “怎样教?教什么呢?对他说,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么?他太小了,不能理解的。”
      父亲说着忽然又很响地笑了,脸上的肌肉却是绷紧的。
      直到吃完饭谁也没有再提这件事。
      吸着香烟踱方步的时候,父亲好几次站住了朝母亲瞥一眼,父亲的脸上有一层兴奋的红晕。终于,他站在妻的面前说道:
      “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类群众大会才是没有危险的。中国革命是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我们阿向将来一定是勇敢的。如果现在他是二十岁了,我一点也不担心。可是他不过十三岁——我巴望着他马上就是二十岁!”
      “放心。日子有时候是过得很快的!”
      整个下午过去得很快。但到六点钟以后,“时光老人”却又变得极古怪了:有时觉得它的脚步太慢,有时又觉得它太快。母亲已经在考虑,应当到哪几个地方去打听,以及找哪几个人去探询。
      八点钟过后,父亲也着急起来了,然而有一个朋友来了,带着他在当天大会里收集来的各种传单。问过他,知道当天没有出事情,母亲这才略放了几分心。
      可是她又忧虑另一方面了:“迷路了?或是给汽车撞了?”孩子在母亲心中始终是像刚出世的小羊羔似的。
      直到九点十五分光景,儿子这才回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的大会里的传单。他叫道:
      “这是哪里来的?”
      他赶快从衣袋里摸出他自己带回来的那一份。
      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母亲捉住了儿子问道:
      “怎样游行的?讲给妈妈听。”
      “到了五卅公墓,后来到北车站,有兵拦住了,就散队。脚底一点不痛。”
      儿子一边回答一边就又摸出一张印着红字的小纸来,说道:“这是口号。喊得真高兴呀!”(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儿子阿向要去开会,要去参加游行,父亲不放心,也跟着,看到游行没有出事,父亲拿着传单放心地回来了。
    B.小说中的父母是曾经经历过革命的风雨,支持儿子参加革命运动,却又担心儿子安危的普通群众形象。
    C.父亲给儿子两张角票就表示父母都支持儿子去参加游行,母亲也想去游行,后来因为怕出事就没有去,看到儿子游行回来了,父亲和母亲都哈哈笑了。
    D.小说侧面写十三岁的儿子参加游行,正面写父母对儿子支持而又担心的心情,反映了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革命要求。
    E.小说中母亲多次说“阿向大了时,世界总该不是现在这样了吧”,这种愿望是好的,小说中阿向参加游行没有出事也表明这个世界确实变好了。
    (2)小说开头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儿子的了解和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父母劝阻儿子参加抗日游行,有人认为这些情节会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罗永浩:彪悍地叩开新东方的大门
    任泽平
      网络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完全没有听过或传过老罗语录的。正是这些竞相疯传的语录,让大家认识了前新东方传奇的英语教师罗永浩。这个貌不惊人的胖子思想激进,言谈幽默。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上学时的最高学历是高二。但这并不妨碍他今日的成功,他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更是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众多青年人的座右铭。老罗的彪悍往事,不少年轻人几乎都能倒背如流。时至今日让老罗最不能忘却的是他入职新东方之前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给他现在的生活开启了理想之门。
      入职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之前,28岁的罗永浩已有了差不多十年的“江湖”经验。除了在家读了三年书,其余时间他似一个游走江湖的流浪汉把社会上所有的职业都干了一遍。逢着年节回家,兄弟姐妹都给父母拿出自己买的礼品,唯独他自己两手空空。尽管父母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可亲友们私下里看自己的异样的眼神让他有种难言的痛苦。20多岁的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事情的转机是他后来认识了几个天津外院的学生。罗永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认为这个人更适合去新东方给学生们讲课。由于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他试着给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坦陈了自己想来面试但学历太低的顾虑。俞敏洪丝毫不以为意,回复说:欢迎前来面试。得到这一消息,罗永浩霎时激动起来。罗永浩自己清楚,人生到了关键时刻,唯有拼搏,才能给未来杀出一条血路,通向光明……
      2000年6月的京郊鹫峰山,罗永浩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当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四五百人的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外面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教室内往往达到40多度,许多人都难禁溽暑昏倒在地。罗永浩虽然没有昏倒过,但却因为压力大、心里焦虑流出了鼻血,以至于上课时不得不用卫生纸塞住自己的鼻孔。
      那是阴雨天刚刚放晴,蓝天白云难得出现的出游天气,他兴高采烈地给市中心的朋友打了电话正准备出去,那时他随手抽了一本书,翻了不到三页就看到一句不啻于醍醐灌顸的格言: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他在后来的演讲中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反应的:“我仿佛被雷劈到一样,嚎啕大哭,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然后满地打滚,就觉得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一位作家在几十年前写的一句话就专门给我看的。”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他几乎每隔三天就想要放弃一次,好在每次都有那么多励志类书籍——被他称为精神鸦片的东西给他鼓劲。当一百多斤的励志书籍被他全部看完时,他在这里已经整整过了5个月。罗永浩信心十足地去见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
      罗永浩第一次站在好几百人面前试讲却失败了。尽管此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一走上讲台,他浑身便不由自主地冒起冷汗,舌头僵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次讲完没多久,新东方又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试讲,他第二次试讲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第一次。俞敏洪认为他不可能讲好课了,建议他不要再无意义地讲下去。闻听此言,罗永浩受到很大打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讲不好了,就问能否再讲一次。
      “第三次试讲?可以。不过,你到春节后吧。”俞敏洪如是回复他。
      罗永浩这年独自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春节过后的三月份,罗永浩迎来了他在新东方的第三次试讲。当他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轻松流畅地完成了试讲内容后,台下的打分迅速出来,罗永浩高分被新东方录取。在将近而立之年,浪荡江湖多年的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选自《当代青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罗永浩的事迹告诉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于拼搏,就完全能够成功。  
    B.罗永浩的成功告诉我们,在一个人通向梦想的过程中,学历并非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拼搏与努力。
    C.在叙述罗永浩通向成功的过程中,作者仅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了形象的刻画,生动、感人。
    D.入职新东方之前,罗永浩已具有了十多年的“江湖“经验,没有这十多年的锻炼,他就不可能走上新东方的课堂。
    E.“彪悍的人生”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惧怕任何困难,具有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一种人生态度。
    (2)文章第二段说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他“迷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概括出罗永浩从一名只有高二学历的流浪汉成长为成功者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和自身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这句话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淘汰落后产能及限电措施导致纸张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以致现代版洛阳纸贵上演。同时,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造纸业成本下降,行业景气度不断上升。
    B.无锡政府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头换面和环境保护四大战略举措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C.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能通过影片《山楂树之恋》回忆起自己二十岁左右的豆蔻年华;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则能从影片中感受到父辈情感世界中的那份纯真。
    D.如果我们能够在韬光养晦的战略基础上再坚持三十年,就能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友好和平的外部环境。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山西省焦炭集团借助延伸产业链条发达起来的产业,开始研发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并以此为特色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
    B.广州市交委强调,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亚运注册人员和持票观众仍可以按亚运公共交通免费“大礼包”原先的规定,继续享受免费乘车。
    C.成都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指出,将在2012年实现城乡户籍统一,民众可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D.朱雅芬女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先后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是“钢琴王子”郎朗的第一位老师。
◎ 2011—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九)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云就在山顶,几万年来,它们就这样相依相偎,不离不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就倚在山头,随着阴睛风雨而变化多端。
    ①无端地要生出这样的感慨
    ②站在拉萨街头看云
    ③山为云而生,云为山而现
    ④在湛蓝的天宇下,毫不保留地坦诚地围绕在布达拉宫四周
    ⑤石与沙累积着,纵横了沟壑,连绵了山头
    ⑥四面环山,山势并不崔嵬
    A.③②①⑥⑤④
    B.⑥⑤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⑥⑤
    D.④⑥⑤③②①
  •   由《意林》杂志社联合各大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起的“90后,你最尊敬谁”的问卷调查,有20674名90后参与调研。调查报告中发布了“20位最受90后尊敬名人排行榜”。请根据下面的饼状图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各领域尊敬度分布图
      我们发现,A____________________有明显差异,演艺界最高,其次为文化界,商业界紧随其后,政界人士尊敬度最低。从中可以看出,电视、网络是90后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娱乐、体育节目对90后的影响比较大。90后的兴趣非常广泛,B____________________。成龙、周杰伦、韩寒、姚明、盖茨、李彦宏等均在各榜单前列。
  • 根据下面两段话,分别给“同比”和“环比”下定义。
      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其计算公式为: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指标,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就是同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如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某些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环比比同比更能说明问题。
    同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韩国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记者芮成钢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解读”这一话题展开对话,引起世界的关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有三个义项:①阅读解释;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生活中,对同一句话、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同一种现象、同一种政策……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中也能解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与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