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报告、访谈阅读选考)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平和心态传播中国文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无疑是最抢眼的明星委员之一,海归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她,提出了关于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实行四天半工作日的提案,受到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两会期间,我们特别采访了张晓梅委员。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长年倡导在中国推广西方现代礼仪,对推广现代礼仪非常重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张晓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的礼仪则比较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礼仪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像打电话,应该怎么打?如果像古代的礼仪,见面打招呼那样,会让人烦死。像国际交往中的用餐礼仪,一个吃饭发出巨大声响的人,可能会被西方人视为没有教养。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需要以优雅的姿态呈现于世界面前,钱包鼓起来的中国人也幢憬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但风度、气质、情怀总嫌空泛,这就是我们推广现代礼仪的意义所在。
      “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从公务员到外企白领到贫穷的打工者。如果你买不起“夏奈尔”,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只要做到了对礼仪的珍视,一个人、一个国家终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记者:作为海归者,你对当下海归回国就业热、就业难有何建议?
      张晓梅:我觉得海归的人不应该好高骛远。现在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总觉得自己在国外学习了很多东西,而国内很落后,我可以大展身手等等,其实,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国内的人比你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取得成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我觉得海归的人如果想回国就业,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这样会更快地融入到社会、集体中。
      记者:作为一个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先进生活方式的人,你对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如何看待?
      张晓梅:我觉得心态很重要,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还有一种心态是,传播中国文化,看外国人的眼色,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尤其是迎合少数西方人的心理,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以至于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误解。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要想真正让中国有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科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1.请根据原文,归纳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访谈来看,中国在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时存在哪些伺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引用了一个经典的说法:“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试举例实证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报告、访谈阅读选考)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版高三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报告、访谈阅读选考)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南师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节选)
      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天然职责和使命,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是校园里面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调查旨在对我校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作一个初步了解,希望能给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和学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我们随机访问了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共160名本科生,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数据的代表性较好,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习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首先是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比较高。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4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3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喜欢,仅有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超过7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满意,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结果。
      其次,是我们学校的同学的学习扩展能力比较强。在问到“你在学习本专业之余有学习其他的知识吗?”74%的同学表示“会”,只有12%的同学表示“不会”。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对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的意识倾向还是比较强的。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但是,在基本的学习状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多数受访学生的满意度都不高。表示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成效非常满意的只有3%,表示比较满意的也只有40%。有47%的同学只是一般满意,1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成效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是普遍不满意。当问及“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状况满意吗?”时,有24%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表示一般满意的也有41%,而表示比较满意的只有32%,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3%。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状况不太满意,这一结果反映出同学们对学习成效有较高的期望,但尚未达到自身满意的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有所缺陷,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努力问题。这些都需要改善和提高。 
      二、考试压力
      谈到学习自然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大学校园里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现时有关大学生考试压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达60%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考试前会感到焦虑或者有压力,只有 11%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在临考时感到焦虑。而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成绩的利害关系(包括与学年评优、学位、就业等的关系),复习不充分,课程没有学好,重修制度等。但是,被调查者中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压力情绪,仅有4%认为自己不可以有效地调节考前的压力,这说明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正确地处理考试焦虑这一问题的。在应对学习困难和考试压力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自行解决,46%的同学选择向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求助,向辅导员、老师求助,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分别有12%和4%。
      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正常现象。而且,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的降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风格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要缓解考前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充分的复习准备,对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适当地自我放松(如运动,音乐)等进行缓解和调节。同时,应该明确一点: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它对学习效率和成效有直接的影响。教育学界有专家指出,学习就是一种方法的掌握,有“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说法。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确信自己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学只占了被调查者的12%,而不确信的却占了45%。这个现状值得关注。许多学生表示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方法,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知该怎样学,对学习的效能感不强,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1.试概述本次调查的结果。(概述中不要出现具体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本,说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因考试压力而产生的紧张与焦虑,并就其产生原因,简述其中一种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调查报告中有关“学习方法”的调查结果,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2009年网瘾调查报告
    朱磊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青少年网瘾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至29岁。
      而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47.9%)远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以“学习和工作”(45.5%)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网瘾青少年(31.5%)。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在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丰富,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他们更容易到网吧上网,导致网瘾。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网瘾青少年中有60.4%的人使用过手机上网,非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49.4%,网瘾青少年更多地尝试过使用手机上网。而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为 16.2%,高于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14.1%)。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报告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上网?
      调查人员在访谈中发现,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处所,给予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申述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 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快乐的东西,网瘾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网瘾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
      此外,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瘾青少年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次调查还发现,目前网瘾治疗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治疗机构存在着网瘾判定标准不明确、网瘾形成原因研究不深入、网瘾治疗的方法没有针对性、网瘾治疗机构师资力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甚至还有些机构仅仅把治疗网瘾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很多在这些机构中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出去后能否彻底戒除网瘾并不抱有很大信心。调研人员认为,随着网瘾问题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网瘾戒除和预防方面,调查显示,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报告谈到,我国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报告总结说。(节选自《法制日报》,2010年2月2日)
    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报告中说网瘾“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请你根据对报告的理解,给出至少五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采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林清玄: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有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最高产作家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玛仕是名牌,就值这个钱。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是让他们的心灵美丽起来的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2.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他的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