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微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稿——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完备
    C.遂大困,死富阳——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商人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①羝:公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单元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①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鞣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
    B.数万之师——抑:遏止
    C.遽加厚——诛:诛杀
    D.设使陵不其生——苟:苟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死重于义,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牛羊何择焉
    B.①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不出,火
    C.①上问太史令司马迁
      ②是后世无传焉
    D.①陵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乐也
    (3)下列文中加粗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全躯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
    B.陵事亲孝,与士
    C.君子不其生
    D.君子不其死
    (4)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所以他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5)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