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山西省六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以物质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正发生着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费模式,其中有一种消费模式被称为时尚消费。这种消费是一种以时尚为消费对象,按照商业逻辑、通过资本运作发挥时尚的消费潜能,最终满足大众追求时尚、享受时尚美的需求的消费方式。时尚预示着前沿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时尚特有的追逐心理促成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当时尚作为一种消费对象进入大众的消费视野中时,时尚所引领的生活方式便创造出了一个广阔的消费群体,这些便构成了时尚消费的主体。
      时尚作为一种传播机制,从根本上说传播的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因此,时尚承载审美趣味并最终促成审美趣味转换的这一功能决定了时尚消费其实是一种以美为消费对象的消费形态,即一种新潮审美趣味的审美化消费。审美化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了审美化的表现方式并且旨在通达审美自由的新型消费形态。审美化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展和渗透,消费过程中呈现出的审美幻象和审美体验是对消费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提升,消费正在向着更符合消费者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高层次发展。审美化消费将审美的原则运用到了消费环节中,并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商业手段将审美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审美化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主要表现为消费被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成了审美的过程,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行为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审美贯穿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精神享受得以提升。所以,审美化消费基于商业逻辑,遵循审美的原则,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型消费模式。
      时尚消费反映了审美化消费的特点,即通过消费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审美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就时尚消费而言,这种价值的转化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时尚的设计、传播到营销的各个方面都清晰地反映了审美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这是由时尚消费的主要特点决定的。时尚是所有消费对象中唯一的,也是最能代表前沿消费动向的消费对象,时尚消费预示着某种时尚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大众最热衷和最痴迷的某种流行事物或行为。时尚只要通过普及和宣传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和青睐,就可以成功演变为流行,刮起一股流行的旋风。所以,时尚消费的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时尚承载的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全面地呈现给大众,从而获得大众的接受和认可。既然时尚消费旨在将时尚推向大众消费市场,那么时尚消费系统中的设计、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便可以充分展现出新的审美趣味,甚至是极致化地表现审美风尚,而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能全面、真切地感知和体验到新的审美风尚,并在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和认可,进而对这一时尚趋势产生消费意愿并发生消费行为,最终实现审美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时尚消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尚消费能够满足大众追求时尚、享受时尚美的需求。
    B.时尚消费是一种以美为消费对象的审美化消费。
    C.时尚消费中明显存在着由审美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过程。
    D.市场潜力大,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消费都是时尚消费。
    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尚消费者全部都是由时尚所引领的生活创造出的消费群体。
    B.时尚是消费对象中最能反映前沿消费动向的消费对象。
    C.消费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
    D.时尚逐渐发展,最终会成功地演变成流行。
    3.请从下列各项中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审美化消费
    B.时尚消费与传统消费
    C.一种新型消费模式
    D.时尚消费:审美化消费的体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准任其——咎: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同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联系全诗,谈谈诗人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诗人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呜呼!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 2011届山西省六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的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在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与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亲切、深刻而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个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史铁生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了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史铁生说“但死神很守信用”,他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决定的,任凭你怎样抗争,都无法逃脱既定的命运,只能接受命运的支配。
    B.史铁生坦承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是“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娓娓道来,亲切深刻,思想真实,但格调不高。
    C.文章结构严谨,第①段是总述,第②段侧重评述史铁生对生命的意义所进行的剖析与思考,第③段侧重记叙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D.文章主体部分是根据作者接触史铁生的作品的先后顺序安排的,首先是《我与地坛》,之后是《我的轮椅》等作品,最后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史铁生的授奖词。
    E.史铁生在消费主义时代仍然关注自己的内心,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许多作家的独特之处。
    (2)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买到汪曾祺的这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的小说集、散文集家中均有收藏,这次再度购买,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动时,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之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的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这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于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的,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虽然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陶渊明和苏轼。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东坡居士在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轼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等,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他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对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苏轼对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写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似乎皆属俗事,而文章题目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雅”、“俗”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雅”、“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次真的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他匠心独运,用接人梯的方法帮我们成功地闯了关。
    B.本届亚运会上,大学城体育场馆云集了大大小小21 个可以进行世界级比赛的竞赛场馆,其中新建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以其独特的外观标新立异
    C.2010年11月23日,朝鲜突然炮击延坪岛,使得本已不平静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更是不绝如缕
    D.纵观本次比赛,中国队在进攻线上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主攻王一梅和副攻“双塔”薛明、马蕴雯都表现不俗,由她们三人组成的得分“铁三角”呼之欲出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墨西哥的一家歌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 2011届山西省六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古镇地势虽高,却不陡。___________________。古老与现代一起在岁月的屋檐上重叠,厚重与奔放相互媲美。
    ①街面上,老样的、新式的房屋鳞次栉比
    ②古镇中有很多小巷
    ③一条青石板铺砌的干道穿越其中,成为古镇的老街
    ④它们如一条条河流纵横交错,环环相扣
    ⑤新屋,水泥阳台,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⑥老屋,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犹现古城当年的风采
    A.②④③①⑥⑤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⑥③①②④
    D.①⑤⑥②④③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网络社交对人们的现实社交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社交加强了现实社交中以共同兴趣、专业或工作学习关系为基础的部分。特别是在Web2.0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打破了地理阻隔,将各种以“趣缘”为基础的人群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各类SNS网站以及其他具有同类性质的网络应用(如BBS、贴吧等)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上网民社交结构的细分化、碎片化。一些相对小众的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借助网络也得以聚集在一起。网络相对减少了网民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时间。借助网络跨时空的传播能力,此前很多因受到时间或地理限制而被动用于与周围人进行现实交往的时间,转而用于与有共同爱好者的网络社交。
      请概括网络社交对人们的现实社交结构的影响。(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那一刻,你________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得套作、抄袭。(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