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 阿房宫赋(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卑鄙
    B.场功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 阿房宫赋(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强度一般的弓)。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①不下九石(强弓、硬弓),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②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
      【注】①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②中关:把弓拉弯一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 阿房宫赋(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成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诬陷
    B.以自明——冀:希望
    C.左右方去——引:拉
    D.帝意——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②(屠)刀劈狼首
    B.①上言建等无奸     ②陈胜、吴广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身   ②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口虽不言,仰屋窃叹  ②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大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受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敢以情恕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