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二次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震惊。
    B.以公少年之——易:更换。
    C.甲不能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蠲:免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二次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弗罗洛与甘果瓦商量怎样使爱斯梅拉达逃过司法机构把她绞死的命运。为了报答之前爱斯梅拉达救命之恩,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梅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绞死,还想出一个计划,即叫“奇迹王国”的乞丐们到教堂进行突袭。(《巴黎圣母院》)
    B.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便拄着拐杖去请凤姐来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王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荣宁两府的各种事务应酬虽然繁多,凤姐却治理得有条有理,赢得了上下的一致赞誉。(《红楼梦》)
    C.副主教借助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从圣母院里骗出来,把她拉到广场上,指着绞刑架,冷冷地对她说:“在我和它之间抉择吧。”她挣脱他的手,一下子扑倒在绞刑架下,说绞刑架让她厌恶的程度还远不如他。(《巴黎圣母院》)
    D.贾琏借凤姐照顾生病的女儿之际,与府中浪荡媳妇“多姑娘儿”厮混在一起。平儿为其收拾铺盖时,从枕套中抖出一缕青丝,恰逢凤姐进屋,问及此事,平儿当场就揭发了贾琏,致使两人发生争吵。(《红楼梦》)
    E.伽西莫多发现小室里的埃及姑娘不见了,他在教堂上下到处寻找,恰在此刻,御前弓手进入圣母院搜捕埃及姑娘。伽西莫多给他们带路,可怜的聋子,还以为埃及姑娘的敌人是流浪汉。(《巴黎圣母院》)
  • 简答题。(任选一题)
    (1)探春理家后做了一系列改革,请简要介绍。(100字左右)
    (2)看到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伽西莫多做了什么?(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王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药、;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华美衣裳。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二次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2.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
      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2)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西游记》被多次翻拍,《红楼梦》翻拍海选刚刚落幕,《四世同堂》翻拍已经完成并于4月28日中央一套开始播出。  
      材料2:1985版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新版刚播出一集,新旧版的对比就越来越热闹,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面材料反映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